【摘要】時代在進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在民主、開放、合作、探究的環境中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對話式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它要求師生在一種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將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課堂的靈活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小學語文如何實施對話式教學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改變教學手段創造和諧情境,以溫婉親和的態度奠定對話教學的基礎;架設溝通橋梁引領積極參與,以發現探究的方式激發對話教學的興趣;設計關鍵問題促進主動反思,以啟迪再造的手段落實對話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對話式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教學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從小學開始把學生從傳統教學方式的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教育工作者要創建民主、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環境;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多邊對話氛圍,有計劃有目的地把對話式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中。通過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有力地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教學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改變教學手段創造和諧情境,以溫婉親和的態度奠定對話教學的基礎
對話式教學中的老師和學生是平等關系。老師必須摒棄傳統觀念中人們對老師的偏見:一臉嚴肅,說一不二,居高臨下;學生看見老師就像老鼠見著貓,避而遠之;“再不聽話,我去告訴老師”等諸如此類的看法,建立與學生互信互愛、互相尊重的關系。所以,老師無論在課上課下都要與學生和諧相處,永遠保持面帶微笑,用慈祥的目光目視學生,用溫婉的語氣跟學生交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比如,課前給學生講個小笑話,課后跟學生一起做游戲等增加跟學生的感情,使學生放下畏懼的心理敢跟老師說話。
現在的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課本內容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所以教師要潛心致力于研究課本,首先自己要熟悉課文內容,弄懂弄通課本知識,然后運用淺顯易懂的手法傳授給學生。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積極學習新的多媒體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課堂上根據課文內容運用動漫、掛圖、影像、思維導圖等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全新的視覺感受,使學生仰慕老師的淵博愿意跟老師交流。
對于生性活潑的小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比較呆板。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手段、靈活多變的方法以及適宜精當的技巧,給學生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比如,講《聶耳》的時候請有唱歌天賦的同學給大家唱首歌;講《秋天的圖畫》時,把同學們帶動室外,讓大家感受秋天和煦的陽光,傾聽樹葉落地時歡快的聲音,帶到田野飽覽農民豐收的景象等,從而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更愛語文老師而主動跟老師交心。
二、架設溝通橋梁引領積極參與,以發現探究的方式激發對話教學的興趣
老師要善于溝通,善于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對話教學中,主動發現探究,從而享受對話的樂趣。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時老師展現了幾幅圖畫,有微笑著的農民伯伯,有壓彎了腰的谷子和漲紅了臉的高粱,有隨風輕輕飄落的樹葉,有在河中戲水的鴨子,通過仔細觀看這幾幅圖畫,然后再細細聆聽老師對課文中秋天的特點和秋的風度的講解,使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秋天就是自由、恬靜、豐收、喜悅和美麗,有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感覺,仿佛正置身于金色秋天的懷抱,享受著秋天帶來的美好,如醉如癡地留戀在課文的情境之中,流連忘返。
學生1:伯伯,您為什么微笑?
文本1:孩子,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呀。
學生2:什么是豐收?
文本2:豐收就是農作物顆粒飽滿,產量高
學生3:好一片豐收的景象啊!
學生4:鴨子,你真舒服呀!
文本3:跟你一樣呀,天真無邪無拘無束。
學生5:樹葉,你為什么要離開大樹媽媽呢?
文本4:因為秋天到了意味著冬天即將來臨,大樹媽媽要越冬休眠,為了減少她的水分損耗,我愿化入泥土為樹媽媽提供養分。
學生6:樹葉,我要向你學習,將來報答媽媽。
文本5:你也是個好孩子!
對話式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入情境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課文當中進入思考狀態,與文本展開了對話活動。這樣更能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三、設計關鍵問題促進主動反思,以啟迪再造的手段落實對話教學的目的
問題是承接新舊知識的載體,教師巧妙的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探究欲望。在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應細致地鉆研教材,精心地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抓住關鍵,探討、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例如,在學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對于句中“綠”字的妙用:
老師:文中的“綠”可以換成哪些詞?
學生1:“到”“吹”“來”等
老師:那作者為什么沒用“到”“吹”“來”呢?同學們將換后的詞帶進句中讀一讀,體會一下句子的意思,并和原來的句子進行比較。
學生2:“綠”有生氣。
學生3:為了押韻。
學生4:“綠”有一種暖的感覺,而“到”“吹”“來”沒有這種感覺。
老師:作者在創作的時候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字眼,他苦思冥想,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綠,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這就是“綠”字的由來,也充分說明了作者創作的嚴謹。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推敲字眼,嚴謹治學。
老師:文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學生5:擬人。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正確,詩人用形容詞代替動詞,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的手法,將春風擬人化更襯托出江南春天的美。
在教學《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老師:文中的“似乎”能否去掉,為什么?
學生1:不能去掉,藏著秘密的蠟燭吹熄了不代表危機 ? 過去。
學生2:能去掉,蠟燭吹熄了藏著的秘密就不會被發現。
學生3:能去掉,蠟燭吹熄了屋里的光線變暗秘密就不會暴露。
學生4:不能去掉,但是隨后德國人又點起了蠟燭。
學生5:不能去掉,可惡的德國佬還沒有被趕出去。
老師:當時的法國正在被德國人侵略,那里的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隨時都有危險……
對話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巧設問題,拋磚引玉,能夠引導學生動用大腦、積極思考、廣開言路,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實施對話式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且對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語文教師要不斷嘗試,將對話式教學作為提高素養、培養個性、提升質量的教學手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謝小平.小學語文對話式教學的相關問題[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7(9).
[2]劉麗娜.對話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4).
[3]溫海英.讓“對話”激活小學語文的教學氛圍[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1).
附 ?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系統關工委“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青年教師發展專項課題(課題名稱:小學語文對話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QNJSKT00627)
作者簡介:張貞妮,女,1984年生,廣東大埔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