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細平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多把新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運用到語文課堂中來,翻轉課堂理論下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其獨特性,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孩子們營造閱讀詩歌的氛圍,給予孩子們審美的熏陶,激發孩子們學習詩歌的興趣,調動孩子們學習詩歌的熱情和激情。通過相關圖片、視頻和音樂的插入,避免了用單調枯燥的文字進行講解,不僅能傳遞更豐富、更生動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也利于學生的記憶持久性。
【關鍵詞】翻轉課堂;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翻轉課堂理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對詩歌進行鑒賞以及對詩歌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它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煩瑣講解詩人生平簡歷以及詩歌的基礎閱讀,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完成過程、方法、目標以及培養正確、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課堂時間,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知識的內化吸收,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以下筆者分別從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各舉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教學一例,分別進行研究。
一、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以劉禹錫的《秋詞》(其一)為例
1.學生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下載劉禹錫的個人資料及創作背景,進行課前預習。了解到《秋詞》(二首)是劉禹錫在革新失敗被貶后的嚴重打擊下所作,更能理解詩人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2.學生通過教師制作的微課進行課前預習,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1)微課《秋詞》(其一)重點是:①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②理解詩歌中的“排”。理解“排”的作用,分為兩步走。一是聯系生活來看“排”;二是根據語境來看“排”。
(2)朗讀詩歌,體會感情。配以詩畫樂一起出現,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視聽盛宴,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悟力,加進一個《秋詞》的書法場面,流動的書法流動著龍虎精神,而龍虎的精神主要是通過“排云上”表現出來的,引出對“排”字的理解。
(3)要理解“排”字的字典義,從基本義中去拓展延伸。 ?“排”的意思是“推開”“擠開”,其力度就是通過“推開阻礙”來顯示的。首先,播“排石”視頻,在激流中,江水排石,石分兩半,突破石的阻礙,顯示排的偉大力量。其次,播“排水”視頻,在大海中,潛艇排水,水分兩半,其力量令人驚嘆。再次,播“排空”視頻,而最接近“晴空一鶴排云上”情形的,是飛機的“排云而上”。雖然空氣的阻力看不到,但從飛機昂揚的姿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破空之力、昂揚之氣了。最后,播“排云”視頻。
(4)教師總結方法。“排”,寫出了鶴以昂揚之態,沖破秋天的肅殺氛圍的形象,表達了詩人要像鶴一樣做一個不屈志士、勇于奮斗的豪情。教會學生方法理解“排”的意思,先要從基本義“推開”入手,從推開中體會到一種“破除阻力”的延伸意思,然后再聯系生活經驗,聯系詩境,就理解了“排”的作用了。同時,要琢磨體會“春”字,一個“春”字傳導的是朝氣和陽光,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對比,恰到好處地放射出詩人樂觀豁達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尾句,“引”字不僅有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有矢志不渝的傲骨和豪邁樂觀的情懷,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3.教師在線布置作業,課堂延伸。提問1:“控滄江,排青嶂”的一句中詩人看到的“排青嶂”是怎樣的景象?提問2:詩人李嶠抬頭望天空,寫下了《詠雁》詩。詩云“排云結陣行”,詩人看到的“排云結陣行”是怎樣的景象?
二、現代詩歌鑒賞教學——以光未然的《黃河頌》為例
1.學生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下載光未然的個人資料及創作背景。本文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二部。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詩人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面對雄奇壯麗和風光旖旎的山河,英勇抗敵和視死如歸的戰士,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與不屈意志。于是,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創作了篇幅與規模宏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
2.學生通過教師制作的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從誦讀中體會到這種宏偉的氣勢和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以及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微課《黃河頌》的學習重點是學習黃河頌中的反復手法。
首先播放黃河壺口瀑布(最具代表性)視頻,然后播發配樂朗誦,提出詩歌中“啊!黃河”出現了三次,引出“反復”這種修辭手法。“反復”是一種重復某些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一般可分“間隔反復”和“連續反復”。前者是在反復出現的語句中間隔著一些語句或段落,后者則是讓相同的語句在文中重復出現,中間沒有其他詞語的間隔。課文中的“啊!黃河 ”就屬于間隔反復。詩歌中還有一處反復,就是結尾,連續兩句相同的句子:“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這就屬于連續反復了。這里反復的作用則重在內容和情感上了,反復贊美黃河的偉大堅強,也是強調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 保衛中國。所以,連續反復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強調內容,強化情感。
詩人開篇就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情之需,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呈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后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洶涌、“濁流宛轉”、浩浩蕩蕩的開闊氣勢。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首先,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其次,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再次,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后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并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3.教師在線布置作業,課堂延伸。對比閱讀(1)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詩的開頭: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這里的反復有何作用呢?對比閱讀(2)戴望舒的《雨巷》詩歌第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最后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里的反復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師解疑,反復的作用結構。增強層次感和節奏感,內容:強調了……的內在情感,強化了……的感情。而結構上的作用往往是間隔反復才具備,內容和情感上的作用則是兩種反復都具備的。
當然,翻轉理論下的語文詩歌鑒賞還存在一些問題及不足。歸納如下:一是翻轉課堂主要是借助網絡學習,學生和老師面對面的課堂時間減少了,而語文學習大部分時間都需要感性的交流,特別是詩歌鑒賞,會因此失去許多思想的火花,語文課少了語文味和詩意美;二是微課都是許多零碎的知識點,比較散,學生自己零碎地掌握學科知識點的學習稱為“碎片化”學習,得不到完整性和系統化;三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在翻轉課堂下都能進行詩歌鑒賞,有些后進生還是需要借助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自覺性也不是都能保障。以上這些問題,希望能夠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下得到解決。
翻轉課堂理論下的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其獨特之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營造閱讀詩歌、賞析詩歌的氛圍,給予學生審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方紅.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