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妙燕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師生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手段,而閱讀教學更是離不開問答,從問題的設計到答案的預設,都需要應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在實際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由于教師思維認識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語文課堂的問答,變成了教師單方面的事情,其缺少對學習主體的關照,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為此,本文將嘗試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論述,以求更好地提升小學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問答策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問答是日常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中,高效的問答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其所學的知識,而且問答也能夠有效地暴露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存在的問題,對教師教學方法的調整和創新都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探討做好相關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一、顧全大局,靈活設計問題
(一)明確指向文本整體性的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受到開始要求及自身思維的局限,其更加關注的是一個詞、一句話的表達。因此,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帶領學生反復地讀和品,卻忽視了文章的篇章布局、構段方式、層次安排等內容,忽視了文本的整體性,對學生語文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如在教學《白鵝》這篇課文時,教師結合鵝的叫聲這一節,讓學生思考鵝的叫聲在哪些地方體現了鵝的傲慢,哪些詞語使我們感受到了鵝的傲慢……學生在閱讀完本段一一回答之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又認真地讀了一遍描寫“白鵝”傲慢的章節,這篇文章的學習也就結束了,但實際上豐子愷在創作這篇文章時,不僅僅描寫了“白鵝”的傲慢,同時它的可愛以及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也蘊含在作者的描寫之中,如對白鵝吃飯的細節描寫,用“鵝老爺”來稱呼白鵝,這些內容都展現出了作者對白鵝的喜愛,而且文章描寫生動活潑,語言幽默風趣,文中還有大量的反語描寫,這些實際上也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章節閱讀,還需從全局出發幫助學生感受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反語手法寫作等,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想象作者筆下的白鵝究竟是什么樣的,進而提升學生的文本整體把握能力。
(二)整合形成具有輻射性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提問只是幫助學生了解課本知識,發散其思維的手段,問題要與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力等匹配。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做好問題整合工作,將零散的問題形成具有統領性的問題,進而調動學生對全文的理解與探究。提問數量不在多,而在精,要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認識到“問答”實際上是雙向的,其既可以是教師問學生,也可以是學生問老師,這樣師生之間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互動。如在學習《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知道了這篇課文看似講的是賬單,但實際上通過賬單展現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而在提問時,筆者也著重將問答的重點放在了“賬單”上,讓學生思索小彼得的賬單與母親的賬單有哪些區別,讀到哪一項會讓自己深有感觸,為什么小彼得會羞愧萬分。學生根據問題導向,深入閱讀,讀懂了賬單背后無私的母愛、無價的親情。同時讓學生假設,如果自己也制作一份這樣的賬單,父母會有何反應,在教學中以“賬單”為切入點,對教學問題進行整合,輻射全文,輻射到學生生活,進一步發散學生思維。
二、靜思默想,給予問答充足的時間
(一)多元思維需時間厘清
在課堂上面對教師提出的同一個問題,學生由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其所得到的答案也可謂是各不相同。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爸爸堅持要兒子將釣到的大鱸魚放回去,他明明也很喜歡這一條鱸魚?”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很快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認為,還沒有到規定的捕撈鱸魚的時間;有的學生說,爸爸的語氣不容商量,兒子無法反抗。但是在課堂上也有學生在閱讀了文章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認為爸爸和兒子也可以不放掉大鱸魚,只需要將這條魚放進網里,等到了規定的時間將其帶走即可。還有的學生認為周圍一個人也沒有,他們完全可以將魚帶回去,沒有人會知道或者是追究,而且一條鱸魚并不能等同于道德。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思維不受教師控制的時候,教師所做的一切教學預設也就失去了效用,課堂很容易因此變得混亂。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慌,而是要做好引導工作,如可以讓他們再讀幾遍課文,然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再深入思考,比對同伴發言,梳理之后,恍然大悟。道德,在實踐中體現;實踐,是檢驗道德的標準。放網里等時間等都是違背道德,觸犯法規。爸爸的堅持給兒子上了一節人生大課,兒子后來能拒絕誘惑,守住自我與這一夜緊密相關。因此,問答需要還學生厘清問題的時間,要走向多元,又要正本清源。
(二)討論試答,增進學生信心
語文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之前,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試答往往更容易增加他們回答問題的自己性,激發其回答欲望,能夠更好地發散學生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梅花魂》這篇課文時筆者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梅花在外公心中有著這樣崇高的地位?”“外公喜歡梅花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結合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和交流,結合課文找出答案,學生的回答積極性相較于平時來說,果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經過小組輪流發言,討論碰撞之后,思維走向深入,表達更加精準。
三、層層遞進,拓展言語思維的廣度
(一)追問延伸,拓展思維深度
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及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追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領,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比如說,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爸爸為什么要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找出課文中爸爸介紹白楊樹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在學生回答完上面的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爸爸媽媽的工作與白楊有什么關系,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到底是什么知識?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時,實際上也是對學生思維再造的過程。
(二)評價反思,打開思維廣度
高層次的讀者會對課文進行反思評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幫助學生多角度閱讀,學會評價文章,正面評價,或批判性思考。例如《頂碗少年》,在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評價整篇課文中覺得寫法最好的地方,開頭、結尾、文章的結構、修辭、詳略等。六年級學生有的覺得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安排好,第一次頂碗失敗,第二次頂碗又失敗,第三次表演終于成功,這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有的覺得詳略得當好,第一次表演以正面描寫為主,突出表演的難度大,為即將出現的失誤做鋪墊,第二次表演以側面描寫為主,注重觀眾的描寫,渲染氣氛,第三次描寫比較簡單,避免了重復;有的覺得好在作者會渲染氣氛,這篇課文穿插了對“觀眾”和“碗”的描寫,有力地烘托了表演的緊張氣氛,突出表演的高難度、精彩和驚心動魄。
總之,問答看似尋常卻考驗教師教學設計功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結合學科內容及學生學習特點,靈活地運用“問答”,發揮其在閱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昌紅.淺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 ,2018(96).
[2]李永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經驗點滴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
[3]王建青.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文教資料,2018(2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