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以進取者為標榜,以教育情懷為樂趣”,三亞學院在追求卓越的進程中,始終以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發展要義,適時提出五種專業品質作為人才培養標準。利用專業課程培養專業品質,《財務管理》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應著力通過明確課程目標、遴選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教學等環節,培養專業品質。
關鍵詞:職業發展 專業品質 普適性 多維度
一、解讀專業品質
盡管教育被賦予塑造人的個性這一抽象的意義,但在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評價教育水平的具體標準,對于以“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為育人理念的高等教育來說,尤為如此。高等教育培養通過從事特定職業來服務社會的專業人才,即使在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這也是共識,而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必須具備普適性和多維度兩個原則。所謂普適性,是指制定標準的原則應適用于各個高等教育層次,所謂多維度,是指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標準應涵蓋職業對從業者多層次的要求,包括職業倫理、學科知識體系、專業理論、方法、技能、工具、干中學的意愿和能力等。
三亞學院始終以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發展要義,通過行業需求調研,錨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繪制了專業課程地圖,又適時地將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具體化為五種專業品質——價值觀、思維方式、專業方法、專業技術、職業能力。
專業價值觀是專業人才對專業之于社會的意義和作用的認同,三亞學院學生在大一上學期,通過《專業入門指導》了解專業所面向的行業、行業所涉及的職業、職業所對應的崗位,構建了對學習專業和從事職業的意義的認識,樹立了職業倫理。專業思維方式是專業人才在價值觀的驅使下,運用專業視角、理論、方法看待客觀事實并解決現實問題的邏輯體系,是一般性思維的拓展。專業方法是運用專業思維描述現象、發現并分析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的規則和程序的總和。專業技術是專業方法運用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及工具。而職業能力是上述四種專業品質在職業發展中的綜合體現。
二、《財務管理》培養的五種專業品質
《財務管理》是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它在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處于承前啟后的位置,其先修課程為會計學、金融學,它面向已經通過會計學、財務會計等課程的學習,具備了會計信息生成能力的學生,為之開啟貨幣資金這一企業稀缺資源的配置之門。在明確了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之后,教學內容的遴選、教學環節的設計及實施應力求體現以下五種專業品質:
(一)價值觀
需要明確專業價值觀和一般意義的價值觀的區別。首先,一般意義的價值觀形成于個體成長過程的人際交流,雖然不可避免地受教育的影響,但專業價值觀是通過專業學習、實踐,形成的對專業和職業之于社會生活的意義、作用的認知,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其次,專業價值觀一定以職業為載體而顯現,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人們基于對一件事情、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明確了價值實現的客體一樣;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專業價值觀不能脫離于專業理論而泛化。
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目標是CFO(財務經理),這一目標并非不切實際,而是對財會人員職能轉型的客觀判斷。據BBC分析,會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達到97.6%,排在BBC分析的365種職業第3位。2017年,德勤、普華永道等會計事務所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自從樓繼偉任財政部長后,他多次在講話中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會計是財政的組成部分,而管理會計是我國的短板,因此我國要通過發展管理會計打造我國會計工作的升級版。可見,政府把管理會計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區別于以核算、報告財務事項為職能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側重于成本分析、預算預測、內部控制、決策支持、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更為科學地為公司領導者提供決策依據,無論是世界500強,還是小微企業,都需要財務決策,管理會計已是大勢所趨。《財務管理》旨在樹立“責任”這一專業價值觀,世界知名財務學教材《公司理財》(羅斯(美國)等著)明確指出,財務經理的職責是通過資本預算、資本結構、營運資本管理三方面決策,增加企業價值。從現代企業視角來看,企業價值等同于企業資本的提供者(股東和債權人)的投資財富,因此,財務經理的決策關乎眾多個人和家庭的財產安全和升值,“責任”重大。
(二)思維方式
《財務管理》涉及眾多理論,知識關聯頗多,必須概括出面向職業發展的思維方式。財務經理的職責決定他的思維必須具備全局性,即統籌企業資源,善用企業優勢,洞悉企業弱點,識別企業風險。因此,將全局觀和權衡(tradeoff)確定為財務管理專業的思維方式,它體現在增長與融資限制、資產取得方式、風險與報酬、債務與權益、流動性與收益、信用銷售與賬款回收等方面的權衡上。
(三)專業方法
從職業發展的視角來看,《財務管理》應培養統計與預測、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專業方法。首先,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最大化這一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財務管理活動一定要精確,要以數據為依據,基于歷史、現狀,面向未來、長遠;其次,德魯克將管理定義為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使命必須以規則作為履行的保證,而履行使命的主體是具有個性的人,管理的藝術就體現在靈活選擇激勵方式,凝聚個體智慧和行動。
(四)專業技術
《財務管理》旨在培養學生財務分析、財務決策的職業能力,分析和決策均以邏輯推理為前提,而高效、準確的分析和決策工作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實現。《財務管理》著力培養以Excel為工具的財務分析及決策的專業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為運用Excel實現財務分析、決策,包括5部分內容:
1.認識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通過展示不同行業、規模的企業的財務報表,使學生了解財務報表結構、格式、項目,理解編制原理,加深對財務比率分析的認識,掌握編制比較財務報表、比較百分比財務報表的操作。
2.銷售收入百分比法。復習財務計劃方法,理解銷售增長和企業資金需求的關系,運用銷售收入百分比法,預測EFN(外部融資需求)。
3.貨幣時間價值計算:現值、終值、凈現值、年金——用Excel實現。復習和鞏固金融基本計算,運用Excel財務函數實現諸如購置還是租賃、養老年金計劃、貸款償還計劃、比較利率等財務分析和決策。
4.人體動力學健身器項目投資分析——用Excel實現。復習投資項目評價方法,運用Excel預計投資項目的增量現金流量。
5.風險和收益:歷史市場的啟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復習風險和收益權衡理論,運用Excel統計函數實現資本市場收益和風險的計量。
(五)職業能力
2015年11月,三亞學院啟動行業需求調研活動,財務管理專業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的形式,了解了企業財務管理者對企業財務活動、財務管理人員需具備的能力、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等問題的看法。根據對行業需求的分析,《財務管理》將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能力作為專業核心能力,針對這兩項能力框定有實踐意義的教學內容、設計實踐實訓的形式及內容。
《財務管理》對五專業種品質的培養,幾乎貫穿了全部教學內容。以課程教材——羅斯的《公司理財》(原書第11版)——為例,第1章論證了財務經理職責及財務管理目標,明確指出財務經理對投資者負有責任,第3、4章將全局觀和權衡的思維方式作為財務分析的邏輯基礎,并運用統計和預測的專業方法,培養學生財務分析和決策的職業能力,第5、6、7章聚焦資本預算,突出了全局觀對貨幣資金配置的指向性作用,投資項目的增量現金流量分析離不開預測這種方法,并且需要借助Excel的財務函數,第10、11兩章將收益和風險的權衡建立在對資本市場的歷史統計上,并且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將預測技術應用在股票估值、項目資本成本估計上。
三、結語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意義不言而喻,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推動作用依賴專業人才的水平。高校應明確辦學定位、使命,以普適性和多維度原則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從價值觀、思維、方法、技術四個層次上,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遴選、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活動,將人才培養精準指向職業能力的提升上。
參考文獻:
[1]斯蒂芬A.羅斯,倫道夫W.威斯特菲爾德,杰弗利F.杰富,布拉德福德D.喬丹.公司理財(原書第11版)[M].第一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