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欣
摘 要: 互聯網在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的塑造期,要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防范互聯網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在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 安全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日常交流、工作交流、學習交流的重要媒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它已遍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據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所發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8.3%。在人員結構方面,中國互聯網用戶中學生最多,占比24.8%。在年齡段上,20歲至29歲年齡段的網民所占比例最高,達27.9%。
大學生利用網絡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學習資料、瀏覽新聞快訊,網絡在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條件的同時,由于網絡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對一些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在校大學生在網絡上購物,被不良商家欺騙或者銀行卡被盜等情況時有發生。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對網絡和信息安全的挑戰,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
根據以上實際情況,本文主要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展開闡述。
一、研究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作為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我們國家未來建設發展的頂梁柱。本文主要對高校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展開論述,讓更多大學生認識到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現狀綜述
在中國知網中搜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沒有相應的理論研究成果,但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主要集中于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方面,整理如下:
1.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分析
從我國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成果看,由于網絡自身的便捷性和豐富性等因素,網絡在我國大學生中普及速度不斷加快。又由于大學生自身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期間,極易受到外界負面信息的影響,我國學術界對大學生網絡安全保留的態度不盡相同。任占娟發表的《大學生網絡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2009)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由于大學生群體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仍不夠成熟,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中一些具有誘惑力的消息時,相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
學者關小全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調查研究》(2010)中通過實踐調查后得出如下結論: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多,對大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勢在必行。高校只有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才能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避免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不良信息中受到侵害。由此可見,對于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快速普及應該辯證地看問題,一方面大學生利用網絡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增強自身的網絡安全意識,學會識別網絡上的陷阱,保護自身的安全,避免受到網絡上不良思想的侵害。
2.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實際情況的分析
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在高校實際開展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我國的一些學者針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例如我國學者周濤在《網絡輿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中分析了在校大學生是成人群體中最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的群體之一,并對大學生掌握的網絡安全知識進行調查,發現學生掌握知識呈現出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通過調查得出,高校目前對網絡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育資金、人員配備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對網絡對大學生造成的危害性認識不到位。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希望高校提高對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大學生網絡安全的教育。我國學者吳子國、田秀云、焦洪磊等在《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對策》(2009)中對高校網絡信息安全教育現狀進行了多方面闡述,認為現階段我國高校在網絡安全教育方面開設的相關課程比較少,學生主要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開課和計算機公開課等相關課程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但從學生對網絡安全的了解程度看,學生的網絡安全知識儲備和掌握的網絡安全技能仍不到位。最終,他總結出:“高校在此方面的教育力度不足,重視程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顯。”
3.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制度方面的分析
高校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實際實施過程中如果有制度方面的保障,那么開展得會更加順利,針對這個方面我國學者彭陽慈航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2013)中對網絡安全教育考核評價制度進行分析,認為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中普遍缺乏考核評價制度。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除了兩課中的教學內容之外,常常以講座、宣傳欄、宣傳片的形式開展,而在開展完之后,沒有一個合理的課程考核制度,也沒有教學效果的跟蹤考察機制,這樣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安全教育效果。
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研究意義
隨著互聯網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年輕的大學生是互聯網用戶的主體,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完善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日益凸顯的網絡安全隱患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影響。大學生是肩負重任的一個群體,是祖國未來建設發展的頂梁柱。在我國高校管理當中,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有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作為高校安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擴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完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
第二,有助于擴寬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視角。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分析大學生網絡安全現狀,闡述大學生網絡安全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實質性的教育對策。此類理論的提出和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加豐富。
第三,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構建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的基礎工作,是保障高校大學生安全成長成才的必要舉措。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安全教育已然成為大學生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實踐意義
第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從高中校園進入大學,社會經歷比較少,人生閱歷不足,相對比較單純,對社會的復雜程度認識不夠,自我安全防范意識比較薄弱。加強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豐富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增強大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對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營造更好的校園氛圍。
第二,有利于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制度體制。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研究,更好地完善發展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內容,健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制度體制。
第三,有助于創建平安和諧校園的校園環境。大學生作為高校教育培養的重點對象,是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和諧穩定的校園氛圍,是高校更好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高校的教育工作方面,有利于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有利于和諧安全的校園氛圍,有助于高校加大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力度。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2]李和香.高職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的研究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6(1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8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R].2018(2).
[4]呂國輝.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5]王濤.從意識形態安全看互聯網的滲透與防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6]王麗坤.大學生安全教育[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7]關小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調查研究[J].計算機與網絡,2010(7).
[8]朱波.淺談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2).
[9]陳紅燕.學校安全管理:從邊緣化走向專門化與專業化[J].教育科學研究,2011(4).
[10]李彥榮.我國學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設與實施成效[J].中國德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