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爽
摘 要: 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綜合素養課程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素質教育,課程思政理應是素質教育的內涵及任務之一。但當前高等教育在兩者結合上存在一些不相適應之處,亟待就兩者協同育人方面進行創新思考和實踐。如何立足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提升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強化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能力,建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是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創新實踐的重要方面之一。
關鍵詞: 課程思政 綜合素養課 創新實踐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立德樹人之根本。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綜合素養課程作為高等教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全程融入思政內容,加強這方面的創新實踐,通過不斷提高這方面協同育人的實效,努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課程思政理念的構建
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與以往的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理念既不是在傳統思政課程門數上的簡單增加,又不是對傳統思政課程的替代,而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傳統觀念上的突破、隊伍的擴充、載體上的拓展、內容上的豐富和方法上的創新。這是一種“大思政”的范疇,通過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綜合素養課“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課程思政體系,做到三者的同向同行,并整合、挖掘、充實各類課程教師、企業導師、行業專家等多方面的教育資源,做到不同教學資源的協同聯動,切實為思政學習與實踐搭建平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全面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思政理念的樹立和創新實踐,對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具有跨時代的重大意義。
二、綜合素養課程的界定
綜合素養課程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素質教育,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兩大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綜合素養類課程是在不同專業學生主修專業課的基礎上,為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業務水平、人文素養、科學技術、心理和身體等方面的素質而設置的基礎教育課程。綜合素養課程涉及的范圍較廣,根據不同高校的特點和優勢,一般分為六大板塊的核心課程體系:藝術素養類、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數學理工類、生命科學類及其他。
綜合素質類課程是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該類課程主要通過開展綜合素質教育向學生傳遞科學與人文精神,使學生具有完整的人格,領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究的習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為其提供相關的學習方法,推動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在高等教育階段,這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保證,在綜合素質類課程中,通過加強對學生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知識素養的教育,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
三、高校綜合素養課程的現狀分析
當前,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雖然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對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要求,有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比如,在思政課與其他課程融合起來協同育人方面還有待加強和完善,沒有形成有效協同的格局,有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表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教學實踐概言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門類繁多,教學管理分散。
當前綜合素養課程在一些高校中隸屬選修課程,課程門類繁多,分屬不同的院系,教學管理以各院系為主,各自為政,院系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綜合素養內的六大板塊課程之間沒有交流,課程目標僅限于課程本身,沒有延伸;有些課程內容涉及面較窄,缺乏跨文化、跨專業的內涵和思想的引領。
(二)綜合素養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缺少交叉。
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般來看,思政理論課程主要包括4門必修課和1門形勢政治課(簡稱“4+1”),高校思政理論教育更多地集中在這5門思政類課程這一“點”上,與專業課——“線”、綜合素養類課程——“面”的聯系較少,由于課時的限制,造成育人效果局限,迫切需要其他課程的協力協同。
(三)教師學科背景單一,思政理論水平參差不齊。
在一些高校,綜合素養課較專業優勢課程而言,受重視和發展相對較弱,有些教師的學科背景較為單一,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水平亦存在差異,有的教師認為學好專業課程是關鍵首要,沒有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放在首位,存在“思政教育是思政專業教師的事”的思想;不同學科的教師較少溝通交流,課程教學由一位教師從頭到尾地灌輸,缺乏穿插融入、旁征博引其他課程的思想資源,導致學生創造性被埋沒。
(四)學生對素質教育課關注度不夠。
由于當前綜合素養課程在很多高校中都隸屬于選修課程,可能導致學生選課存在盲目性、任意性;有些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專業、行業、就業方面,對素質教育課關注度不夠;有的學生存在能過且過的心理,上課出現“主動性低”、“互動性差”等情況。
(五)課程育人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
目前各高校的綜合素養課程數量不少,但教學管理多分屬不同院系,導致綜合素養課程在設置和教學上存在不同,課程之間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教學質量較難把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管理的難度,教育過程中的各類課程整合評價、教師協同育人理念考核和評價標準相對缺乏,各課程之間的同向同行育人制度規范不完善,缺少明確量化的標準。
四、“課程思政”理念下綜合素養課程的創新思考
(一)綜合素養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綜合素質類課程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設置的系列課程。習近平同志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在綜合素養課程內實施“課程思政”建設,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要切實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向同行,不僅要在指導方向和目標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要在行動上協力協同。要把高校課程——由“點”及“線”到“面”地串聯起來,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綜合素質教育充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和綜合素養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唯有綜合素質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育人,才能做到相輔相成、同步推進、協同育人,共同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等教育的全過程。
(二)從實踐操作上建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課程思政”理論要求匯集多學科教師,借助不同學科教師的專業特點互為補充,采取專兼職教師聯袂授課的模式,參與教學的教師團隊包含原課程教師、思政理論課的教師、輔導員、行業專家等。以整體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育人為核心,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建立全方位的育人意識。
一,繼續加強思政類課程的引領帶頭示范作用。思政理論課程承擔著顯性思政教育的功能,是高校所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課程,必須樹立思政類課程的“抬頭兵”作用,綜合素養課程應以其為示范,整合課程資源,挖掘育人內容。
二,充分挖掘、細化隱藏在綜合素養課程中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綜合素養課涉及的類型更多、更廣,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集中思政理論課程的局限,從明確的教學目的出發,挖掘隱藏在各類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德育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領學生關心祖國發展和祖國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全課程育人、全員育人,辦出一流的大學,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三)搭建平臺,加大教師的思政理論的培養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雖然綜合素養課程的教師分屬不同院系,但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教書與育人的責任意識則是每位教師必需的職責。高校應當從根本上予以重視,加強思政的教學管理,加強教務處等各行政部門與各院系綜合素質教師的協同配合;各院系領導更要加大對教師思政理論的培養力度,搭建思政理論學習平臺,加強思政培訓;各任課教師更要擔當起“教學育人”的重擔,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支跨專業、跨學科、信仰堅定、師德高尚的優秀的綜合素養師資隊伍。
(四)立足當下提升思政教育時效性。
當下多元化價值觀相互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浪潮風起云涌,世界日益變成地球村,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文化、各種思想交流、碰撞,新媒體、自媒體層出不窮,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途徑復雜多樣。在這種泛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重新注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乘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大力支持的東風,結合當前國家文化興國、立德樹人的大背景,更應該加大對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強化師生的思政意識,進一步規劃好綜合素養課程的思政教育設計,不搞“花架子”、“走過場”,真正將思政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何紅娟.“思政課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0-64.
[3]顧曉英.“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的思政教育與文化學分析[J].青年學報,2016(04):14-18.
[4]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01):122-124.
[5]燕連福.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育人的問題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7(08):13-19.
[6]焦連志.構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高校育人課程體系的必要性[J].昌吉學院學報,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