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祎 劉欣 李長龍 霍學云 陳振文
摘 要:現代高等教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的。SPOC模式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平臺?;A醫學包含科目眾多,艱澀難學,達標標準高,如何教好學好基礎醫學課程是擺在廣大師生面前的一道難題?;A醫學要發揮SPOC課程的優勢,需要把握好課前線上學習、課堂研學和課后輔導幾個環節,建立系統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利用多種授課手段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我評估的能力。本文剖析了基礎醫學概論SPOC課程的經驗和問題,旨在為廣大醫學院校師生提供借鑒。
關鍵詞:SPOC;翻轉課堂;基礎醫學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教學逐漸進入大學校園。我國部分高校紛紛與Udacity、Coursera、edX等MOOC平臺合作,建立起優質的共享教育資源。雖然,MOOC課程具有規模大、開放性和影響力大等優勢,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視:由于準入門檻低,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難以進行統一的測評;監督管理體系薄弱,不能實現課程效果的最大化;師生互動少,學生學習興趣匱乏。針對這些問題,SPOC課程應運而生。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的概念是2013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提出的一種網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相對于慕課(MOOC)而言,SPOC強調小規模和限制性,它的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并設置明確的準入標準,達到基本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SPOC課程中。
SPOC結合了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教師在課前把課程相關的材料布置給同學,在課堂上回答同學的問題,了解同學的掌握情況,之后對課程內容進行測評。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SPOC賦予學生更多的信息量和自由度,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在醫學生培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礎醫學學科眾多,涵蓋內容廣,且達標要求高,一直以來都是醫學院校本科生教育的核心。多年來,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式基本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未完全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習評價體系單一,整體學習效果一般。整合已有的教學資源,創建高效優質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是網絡時代對醫學院校教師的新要求;而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掌握課程精髓,全面提升自學能力也是醫學生必備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優質高效的課程體系呢?近兩年來,我校將基礎醫學概論課程進行了SPOC模式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效果。在此,我們將課程建設中的一些經驗和問題進行逐一剖析,期望更多的醫學院校師生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探索,豐富醫學課程教學體系。
一、 構建優質系統的基礎醫學網絡教學資源
與傳統教學模式一致,SPOC首先要有完整系統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方案。教師要依據課程性質和授課對象制定課程任務和教學要求,設計適合的教學方案,并分配課時。此時,需要注意與前后課程的銜接和與同步課程的交叉。
依據重點、難點編排文字材料,配制多媒體資源,如圖片、Flash動畫、音頻和視頻等。SPOC的文字材料要求簡單而重點突出,人一次閱讀文字量超過11行時,會產生視覺疲勞,因此大段文字的堆砌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課程的持久。這個問題在醫學課程中尤為突出。教師在編排文字材料時應努力使文字生動活潑,并設置豐富的欄目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例如,在基礎醫學概論的課程編排中,我們對課程進行了模塊化分割,設立了課程通知、課程導學、課程學習、實踐課堂(病例分析)、拓展閱讀、課程輔導和形考任務等多項欄目,不僅大大方便學生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也使得課程內容豐富起來,有效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在各章節的設置中,也進行了模塊化處理,從引入案例到分派學習任務都進行了細化,突出了重點和難點(圖1)。
基礎醫學中的一些科目,如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包含大量的圖片認讀,需要教師提供清晰度高且指示明確的教學圖片。尤其是解剖學,如果配備多視角多層面的圖片將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圖2)。如果只是將課本中的圖片掃描上傳,很難達到網絡課程的標準(640*480,30萬像素)。教師應該樹立SPOC課程相當于一對一授課的意識,它對圖片質量的要求較傳統課程更高,清晰度只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補充多角度多層面的圖片有助于體現其優越性。
Flash動畫是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解讀,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對某一知識點的補充說明。例如,在講解循環系統時,可采用flash動畫,動態展示血液循環過程;也可以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自我測評,如拼圖、改錯、分類、判斷正誤等(圖3)。Flash動畫是提高學生互動的有效方式,如果設立得當可以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與傳統課程不同,SPOC課程中的視頻和微課是根據教學重點、難點配置的,一般長度為10分鐘左右。視頻要求簡潔實用,針對性強,在課程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視頻設置可以在每一節中,力求有連續性,整體可以組成一個系統完整的微課體系。
拓展閱讀材料是教師圍繞章節重點和難點設立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鞏固學習內容。在選擇拓展閱讀材料的時候,要考慮知識的連續性和趣味性,提高其利用率。例如,在介紹循環系統的時候,將動脈和靜脈的區別作為拓展閱讀,可以加深同學對循環系統的認識,同時也為后續課程中血壓的形成打下基礎。
二、 發布學習日歷、課程指導及考核指標
教師在課前發布明確的學習日歷、學習任務和課程導學,并設定學習的時間截點,一般為課堂研學環節前1-2天。網絡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但也要設立有效的監督措施,課程平臺一般可提供進度統計功能,便于教師實時監測學生的進度和課程整體覆蓋率。
課程的考核是對教與學的全面驗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考核合格標準和考核方式要在課程中予以明確的說明。考核形式可采用形成性考核(平時作業)和終結性考核(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掌握情況。平時作業除了要注意知識點的覆蓋外,形式也要多種多樣,可以在常規性題目,如選擇、歸類、判斷正誤等外,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提供諸如拼圖型、配對型題目等,為學生提供滿意的作業體驗。終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測評,可以采用傳統題目和開放性題目相結合的方式,鼓勵通過查閱文獻尋找題目的答案。
三、 課堂研學階段確立問題,合作探索,個性化輔導
SPOC教學模式的出現,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策劃各個課程環節,組織同學做探討性學習。當學生完成網上課程學習后,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在線上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開展課堂互動,梳理和思考網上教學活動,更好地掌握課程資源,解決問題比較集中的知識點??梢蚤_展多種類型的課堂實踐,如案例分析、論題辯論等;同時可對重點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創造性思考,最后對章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協助同學達到學習要求。
SPOC課程的課堂研學不再對所有課程內容進行解讀,只是針對性地講解討論,因此可以做到重點突出、切中要害。同時,這個環節也是全面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如果增加課堂表現在最后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則可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為后續課程打下基礎。通常,我們會在課堂研學階段進行案例分析或化驗單的解讀,全面提升同學知識運用的綜合能力。
四、 課下輔導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完成課程評價
完成線上課程和課堂研學后,學生應依據復習指導進行復習。在此環節中,學生可結成學習小組互助復習,建立同伴學習模式,增加課下互動。同時,課程輔導老師在全面掌握線上和線下課程中同學出現的問題后,通過微信、郵件等形式提供及時、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最后,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課程滿意度進行測評,及時補充完善課程,力求逐步建立高質量的課程體系。
五、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我校在基礎醫學概論SPOC翻轉課堂探索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教師不能適應由講授型向組織型角色的轉變,往往在課堂研學環節重新回到傳統教學模式;其次,課堂分班討論和課后輔導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師資源、時間和精力,投入產出比較低;最后,學生對網絡課程的體驗也參差不齊,學習效果因人而異。
基于上述問題,我們認為SPOC課程是一種較新穎的課程模式,師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轉變。雖然不主張將全部課程均納入SPOC課程體系,但它的引入會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和同伴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會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會豐富教學過程,積累經驗,提升教學層次?;A醫學中有些知識點艱深難懂,自學會遇到較大的阻礙,需要教師細化知識點,巧妙設計課程,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可提供的多種教學手段進行全方位的講解。同時,教師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進度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提高網絡課程的利用率和整體的學習效果。
現代高等教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的,互動教學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SPOC模式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互動學習平臺。在SPOC模式中,學生的線上學習屬于自學過程,期間學生逐步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反思和調試自己的學習過程,檢測學習發展情況,自我評估,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課堂研學環節,教師啟發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測評環節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調整授課或學習過程。可以說,SPOC課程可以基本滿足現代高等教育對學生培養的需求,盡管在實踐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只有積極探索,才能找到不斷改進的方法,為其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創造條件。
(通訊作者:陳振文)
參考文獻:
[1]薛云.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6(5):132-137.
[2]于曉靜,康玉明,梁衍鋒,張東東,齊杰,劉進軍.“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17(9):76.
[3]丁永剛,金夢甜,張馨,張雨琴.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2.0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7(6):100-101.
[4]王寧,陳麗華,郭娜,胡志芳,姜鳳良.微課網絡教學在醫學免疫學教學的應用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9):703-705.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30.
作者簡介:呂建祎,劉欣,李長龍,霍學云,陳振文,北京市,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