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或借景寄情,或敘事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用事寓理,無不情景相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古詩教學應想方設法,開辟多種渠道,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感知體會,入情入境,獲得美的感染、情的熏陶,從而創造性地學習古詩。
關鍵詞:古詩教學;創新策略;入情入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每一首古詩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無窮的韻味,都是祖國璀璨的文化寶庫中耀眼的明珠。它們或借景寄情,或敘事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用事寓理,無不情景相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古詩的教學應想方設法,開辟各種渠道,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感知體會,入情入境,獲得美的感染、情的熏陶,從而創造性地學習古詩。
一、 利用誦讀期待,激發個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擴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在古詩學習中,有意識地豐富、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可以促使學生深刻感悟和理解。
學習李白的《贈汪倫》,交流資料時,大家興致盎然:“李白是詩仙!”“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號稱‘李杜?!薄啊F杵磨成針是講李白的!”“李白病死在白帝城?!薄袄畎椎募亦l在四川的青蓮村,所以他也叫李青蓮?!薄斑€有嗎?”我笑問。沒人回答。我神秘地說:“你們從《贈汪倫》中發現了什么?”學生恍然大悟,有的小手高舉,有的不甘落后,立即誦讀詩歌??磥恚麄兊拈喿x期待大大提高了。在理解體會到李白和汪倫的友誼深厚之后,我鼓勵他們邊想象邊誦讀,過一會兒有個學生問:“送朋友是很平常的事,為什么汪倫來送行,李白這么感動?”同學們有的隨聲附和,有的凝神思考。我鼓勵學生聯系李白當時的處境來理解。有的學生說:“李白當時被朝中官員打擊,皇帝也不重用他,很多老朋友都離他而去了,只有農民汪倫對他的感情沒變,他特別感動。”也有的同學說:“汪倫親自殺雞送酒,趕遠路送行,李白真的沒有想到。”還有的學生說:“當時李白會想,汪倫多么淳樸,一點也不勢利,所以才這么感動。”
古詩寫法往往虛實結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有的文字看似閑筆,其實閑筆不閑,教師在閑筆處就“虛”,可以利用學生在閱讀期待中感悟故事情感。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一個學生提問:“‘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不是該讀得語調下沉些?”我追問原因,他說:“因為朋友離開,所以李白舍不得。”我啟發他們想象,“作者為什么要強調煙花三月?那是多么美的季節,你從中體會到詩人什么情懷?”然后我介紹了揚州在唐代是非常繁榮美麗的,特別是文人墨客向往、聚集的地方,而當時送別孟浩然時,李白還沒去揚州,而他的好朋友今天就要去了,李白當時當地會是怎樣的心情?大家開始沉思體會,有的同學分析說:“李白太羨慕孟浩然了,所以要讀出揚州的美和他的羨慕,不能用下沉的語調?!绷硪粚W生補充“煙花三月還要讀成美美地,語調要上揚?!蔽医铏C請同學們誦讀,感受李白既依依不舍又萬分向往的心情。
二、 激活想象空間,再現詩歌情景
古詩篇幅雖小,人文內涵豐富,具有無限的語言空間,文質兼美,含蓄雋永,但由于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經驗世界的單薄,往往不能理解古詩的深厚意韻。如果只停留在初步的感知和領悟,固然不違背課標的宗旨,但從培養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的宗旨來看,是遺憾的。所以,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思維和經驗世界的方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境界,那么,想象就是一個輕松有趣又有效的好方法。
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文中插圖,也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師、生提問激趣引發想象,更有效的是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情景,設計問題,這些方法都可以使學生入情入境,激活學生想象,使學生的思維發散并創新。
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范讀全詩時,我就設置了古箏演奏作為背景音樂,來引發學生入境想象。果然,學生迫不及待地誦讀起來,有的模仿我的誦讀,有的搖頭晃腦可愛至極。在初步理解詩句意思,要進一步體會詩人回鄉復雜的情感時,我設計一個電腦課件,當賀知章老人生動的形象出示后,學生的眼睛亮起來了,學生欣賞畫面一會兒后,我提出:“詩人五十年后回到家鄉,他會去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又會去看哪些人呢?都說了什么?寫了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教室一會兒就安靜下來,大家陷入想象中,有的閉上眼睛,有的托著腮幫,有的小聲嘀咕,有的控制不住已開始討論了。匯報時,高鍵同學說:“他會來到村口,撫摸家鄉的老樹,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鴻艷說:“他會來到小時候的學堂,感嘆:‘我讀書的學堂還在,可是已經沒人認識我了。”小茹同學說:“他會去看望小時候的伙伴,可是他們已經認不出自己了,甚至那些小伙伴已經不在了,他百感交集,就跟老朋友痛飲幾杯,說著這些年的思鄉之情?!蓖瑢W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創造性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也深入領悟了詩人熱愛家鄉以及不被相認的感慨。
三、 借助創造性表演,生成個性理解
孔子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而在古詩教學中借助即興表演可以使學生樂學。即興表演,是促進學生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質。
古詩內容廣泛,不少敘事抒情的詩歌可以借助表演來加深理解,促進個性化理解的生成。在學習《贈汪倫》時,理解了詩句意思,要進一步想象送別情景,體會兩人深厚友誼,我鼓勵學生合作表演。不一會兒,只見他們有的同桌互相拱手道別,還說著:“后會有期,多保重!”有的模擬喝著酒,一飲而盡,演汪倫的還把地板踏得砰砰響,極有趣的樣子,引得旁邊的人也踏起來。一節課下來,學生已經能背下全詩,我又即興請同學回憶送別朋友的情景,鼓勵他們寫一寫小詩。
古詩的教學是個值得探究實踐的課題,一切的方法和手段都應是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要以人為本,激活課堂,關注個性,凸現學生這一主體,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獲得成功的愉悅。
作者簡介:
黃宗耀,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新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