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靈活處理課堂教學基本過程與方法。使數學課堂“活”起來,組織引導學生真正地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抓住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突破。致力學習興趣培養,激發學習動力。堅持自主學習方向,凸顯課堂主體。引領學習實踐活動,促進學思結合。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突破;核心;有效
就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而言,各個學科的教學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在進行學科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相信絕大多數的初中數學教師都會有許多的獨特的感受。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改革實驗,不少的數學老師對于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已經有了較準確的理解與把握,已經初步形成與自己的教學風格、與班級實際學情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但是,相信絕大多數的數學老師也對教學改革的關鍵點感觸頗深,對于什么要素才是真正影響到改革能否成功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數學學科的性質特點決定了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分析比較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差異,我們發現要想獲得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關鍵在于對課堂教學基本過程與方法的靈活處理上。進一步而言,就是要使數學課堂“活”起來,組織引導學生真正地能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課堂上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去完成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拓展,他們才能夠對知識的獲取留下深刻的印象,數學思維才能得到很好的訓練,數學能力也才能很好地形成。
那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抓住哪些關鍵點呢?數學老師又該如何針對這些關鍵點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突破呢?
一、 致力學習興趣培養 激發學習動力
興趣之于學科的學習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就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也就能夠協同合作,指向學習行為中來,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就深入。特別是在課余時間,他們能夠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甚至會由課內的學習延伸開來,自己去關注生活中遇到的數學現象,去探究其中的數學問題,由此而達成課堂內外知識的遷延,促成他們由知識到能力的轉變過程。更重要的,學生也能夠因此而培養起終身關注數學、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反過來,如果學生對于學科的學習提不起應有的興趣來,那么他們就無法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更不用說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了。而學生這樣的學習狀態,要求他們拿出學習的高效來,明顯是不現實的。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心理往往還不夠成熟,常常用感性的態度來對待學科的學習。特別是對初中數學學科的學習來說,不少的學生往往是先喜歡上數學老師的課,然后才因此而喜歡上這個學科。反過來,即使是有的學生原本的數學成績良好,如果換了一位他并不喜歡的數學老師,那么他的數學成績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是不奇怪的。所以說,初中數學老師應該更多地從班級的學情出發,從研究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出發,綜合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情感態度等等方面的因素,并且善于巧妙地處理教學內容,設置有趣的教學情境,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來培養并保持對數學的高度興趣。這樣的話,學生的學習才能走上正常的軌道,學習效果也才能有所保證。
二、 堅持自主學習方向 凸顯課堂主體
之所以要進行學科的課程改革,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要充分的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學習能力,解放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成果,真正地把課堂學習的權利歸還給學生。所以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注意積極的更新觀念。特別是對初中數學老師來說,更應該如此。因為只有他們真正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他們才有可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確實做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學生也才因此不會感到數學課堂是如此的枯燥乏味,也才因此會在課堂中以積極的主人翁的姿態進行高效學習。
以初中生相對發怵的幾何學習為例。如果我們去采訪初中生關于他們為什么會害怕幾何題的原因,相信他們都會說到幾何有著太多太多的概念、公式、定理,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往往是似懂非懂。在此基礎上,要求他們死記硬背下來,并且在解題中加以應用,確實是難為他們了。之所以會出現初中幾何教學這樣的窘境,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包辦課堂,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理解,因此初中生學不好幾何,并因此而對幾何發怵就不難理解了。反過來,如果數學教師能夠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并對課堂學習過程巧妙設計,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完成相應的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與應用,相信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有改觀。
三、 引領學習實踐活動 促進學思結合
數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活動。因此,任何割裂數學與生活、與實踐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初中數學教師更應該注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要求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盡快完成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過程,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數學知識系統的建構,逐步培養起終身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來。
以《比例的應用》一課的學習為例。在組織學生學習了關于比例的知識之后,如果數學老師能夠及時地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調制不同濃度的糖水或是鹽水,讓他們品嘗一下,并因此而體會下比例的作用,相信學生一定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坤.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認識[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8.
[2]陳紅艷.新形勢下中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1.
[3]李建霞.新形勢下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考試周刊,2014.
作者簡介:
陳豐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