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版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須基于不同學段學生所應達到的“數學現實”,并且根據學生當下擁有的“數學現實”,以生命為本,采取相應的方法予以豐實,根據不同階段的認知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從已有的“數學現實”逐步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學;素養;生本課堂
為使數學課上得既生動又有效,教師就必須在課前,充分把握學生的“數學現實”,對學生將要抵達的“數學現實”進行周密策劃,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有效整合數學教學資源,構建積極、歡樂、高效,富有數學素養的生本課堂。
一、 創設合適情境,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合適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觸境生情”,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必要性,只有掌握知識才能解決問題,也能感受的知識的好玩,產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如在三年級《分桃子》中,要讓學生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教學時,以學生喜歡的美猴王的故事導入:“有一天,花果山水簾洞的美猴王受到玉帝的表揚,很高興,就讓小猴子們去摘桃子吃,其中有兩只小猴子他們一起去摘了很多回來,你們看(出示情境圖)”在了解數學信息后,追問到:“兩只猴子回來后,就一直在爭論分桃子,怎樣讓它他們倆都滿意呢?”學生在為美猴王解決問題這一有趣任務的驅動下,探索解決了48÷2=24的豎式計算方法,緊接著,出示“兩只猴子很感謝你們幫他們解決了問題,正準備按你們的方法來分桃子了,這時(出現一只猴子)又來了一只猴子”,把學生引向另一個更難的問題情境中,由于學生在之前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和小組合作中很快地發現48÷3=16的豎式計算方法。
小學生有著很多成年人所沒有的那份童真,為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提高自己,整節課在“美猴王”的驅動下,學生快樂的學習、成長著。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情境—問題—活動”線索的引領下,有效的為知識學習做好了“導航”。
二、 引導自主探究,幫助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痹谛W數學授課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不僅是教育主體,同時也是自身能量的主體。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成功的體驗者。
數學家波多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因為這種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睘榱烁玫赝癸@“生本”理念,教師要采用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策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接受教師開設的各個環節,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潛能,只有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的生本課堂,學生對發現的知識才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如在二年級《鉛筆有多長》中,通過身高復習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接著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課前準備的6.3厘米的學具,在探索中體會到厘米這個單位在這里大了些,所以想到了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在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后,主動通過找一找尺子中的1毫米,估一估、量一量學具卡片的厚度(約1毫米);比一比,借助卡片近距離的接觸1毫米;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摸一摸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在實踐活動中,充分感知毫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對于越抽象的知識,要越形象。單位長度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本節課中,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一毫米有多長,一分米有多長,而是借助身邊的實物,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自主去研究、操作、討論、感受,在活動中形成感性認識,掌握毫米和分米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三、 注重核心素養滲透,完善新知自我建構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體會對于某些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
如在四年級下冊《街心廣場》,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利用計算五個長方形的面積,30×20,3×2,0.3×2,3×0.2,0.3×0.2,利用已知比較30×20和3×2,30縮小到原來的1/10,20也縮小到原來的1/10,積則縮小到原來的1/100,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數的變化帶來的積的變化,計算0.3×2和3×0.2時,屬于舊知識,學生已能用自己的方式計算出來,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0.3×0.2的計算方法,學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產生了四種計算方法:(1)利用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因此,0.3×0.2=0.06;(2)先把0.3和0.2分別擴大10倍,計算3×2,結果再縮小到原來的1/100;(3)看乘數中共有幾位小數,積的小數位數就有幾位;(4)比較0.3×2和3×0.2,其中一個乘數都縮小到原來的1/10,則積也縮小到原來的1/10。在總結交流中,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整數的乘法和小數的乘法算理是相通的,只是對整數乘法的一種擴充,從而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有在研讀課標、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在課堂上更合理的讓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的學習既有基礎,又有挑戰性,使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容易更有趣。
總之,要構建“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課堂,我們必須全面掌握學生的認知狀況、認知能力等,科學把握好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數學現實”不斷豐富與升級為出發點和歸宿,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中,充分發揮數學學科教書育人的功能與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崔文.構建生本智慧課堂 提升學生數學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30):196.
作者簡介:
張建發,福建省晉江市,晉江池店教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