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高中政治教學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素養,不再只是要求學生把知識點背下來,而是培養他們能用政治理論去思考實際問題。本文即從學生政治素養發展的實踐需求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構建思辨課堂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促進其政治實踐素養。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思辨課堂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適應新時期的人才需求觀。我們現在強調的綜合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出具有實踐價值的人才。思想政治課程也不例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當然不是想培養出只會背“馬列”、說“經濟”的“書呆子”,而是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服務于自己生活——那么,在教學中,我們高中政治教師就不能只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是采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引導他們開動腦筋,對政治理論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效分析、判斷,從而提升思辨意識和能力,并最終成為服務于社會和自身的實踐力——這就是構建思辨課堂的出發點。
一、 興趣是思辨的墊腳石
世界上的幾乎任何生命,其行為和生存狀態都是有目的的——樹上長出葉子,是為了吸收陽光,讓種子長得更好;花長得艷麗是為了“招蜂引蝶”,幫助它傳授花粉……除非是有硬性的要求,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一個理論或生活現象進行思考,必然有其內在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利益驅動”。而高中生還沒有進入社會,他們基本上沒有參與社會政治的條件(還沒有到有選舉權的年齡)和應用思想政治理論的需求(其社會生活一般由父母來安排和辦理)。那么,引起他們對一個事物和理論思考的動機是什么呢?當然就是興趣。所以說,調動興趣,是使學生的思維開始“活動”起來的“墊腳石”,沒有興趣,學生就跳不上思維的“戰馬”去自由馳騁自己的思想。
需要注意,高中學生與初中、小學生的興趣點不一樣,他們已經接近成年,一些童趣化的、游戲化的教學方法,對他們學習興趣的調動作用并不突出。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激發其學習興趣的要點應該成人化、社會化、責任化一些。比如,在教“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必修2)的時候,我跟學生聊起了當下一個社會熱點——“高鐵霸座、公交車搶方向盤”等問題,我給學生構建了一個假設情境:“如果你是高鐵上的乘警或是110民警,在你處理這些事件的時候會是怎么做?你認為,這些霸座者和出于個人目的要求公交車隨時隨地停車的乘客,他們的要求是正當的嗎?他們交了車費就有了這些權利了嗎?你覺得他們的行為合法嗎?”——這樣的情境,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暗示,把社會角色的責任置換到學生身上。這樣,學生就會在潛意識中調動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研究興趣。
二、 問題是思辨的起跑線
牛頓因為對蘋果砸頭的現象產生疑問,而發現了萬有引力;人類因為追求“人為什么不能飛”的答案而不懈努力最終發明了飛機和航天器……“問題”,是一切思辨活動開始的源頭,沒有“問題”,就沒有“分析”和“解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要想構建思辨課堂,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除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需要設計一個能引起思維活動并為思維活動建立框架的“問題”。
例如,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歐盟誕生和成長”(高三選修3)的時候,我先向學生介紹歐盟的來龍去脈:從二戰后,歐洲經濟的困境開始說起。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出現,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79年歐洲傾向體系建立……歐元的誕生、英國脫歐公投以及現在英國艱難的脫歐進程……然后又拓展講到了“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講過這些知識后,你會發現,學生們對這些與現代政治經濟緊密相關的內容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很新奇、很好玩,也愿意多聽一些、多了解一些,但他們的內心并沒有產生任何對這個組織性質和發展的思考,只是為了知而知。這時,我就向學生拋出“問題”來啟動他們的思維:“同學們,大家在新聞中經濟會聽到這么幾個詞:北約東擴、歐盟東擴、英國脫歐……那大家能不能區別出這些詞匯的真實含義呢?比如,北約東擴經常會提到歐洲的那些國家,歐盟東擴也會出現那些國家,那么,北約和歐盟的區別在哪里?只是因為成員國中有沒有美國等歐洲之外的國家嗎?還有,英國加入歐盟的時候不是很復雜,但為什么當他要脫離歐盟的時候,卻是如此艱難?”——這個問題一經拋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辨行為馬上就開始了。經過這樣圍繞問題的思考,學生們終于弄清了:“噢,北約是個軍事組織,歐盟是個經濟組織……噢,英國脫歐就好比是捏橡皮泥,把幾種顏色捏合在一起容易,現在要剔出其中一個顏色來,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三、 碰撞是思辨的加速器
我們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這個理論,對于思維活動來說,同樣是適用的——某一名學生受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性格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思維空間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把大家的思想智慧集合起來,那將為學生打開一片廣闊的思維天地——通過協作、交流的形式,就能讓學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從而實現思辨活動的深化,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個體的思維水平。因而,教師可以多組織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多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協作式的學習探究,以此來給他們提供思想碰撞的機會,提升思辨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比如,在帶領學生復習“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這個知識的時候,我發現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我國選舉制度的優越性在認知上有偏差。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參與過社會政治選舉活動,對選舉沒有切身感受;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受到新聞中西方一些國家選舉那種“開放的、熱鬧的”情態影響,而認為那種“普選”式的選舉才是公平的——我沒有再給學生們講大道理,而是按他們的思想認知將其分成三組。一組是質疑派、一組是堅信派,一組是徘徊派——由徘徊派的學生做評委和觀眾,質疑派和堅信派分成兩個陣營進行辯論——學生們分別以自己了解的事件為依據闡述自己的道理。最終,在“徘徊派”和我的評價中,大家認識到了“普選外衣下金錢式選舉的本質”和我國選舉制度的合理性。
總之,思辨是當下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需求——基于對學生政治素養建設的目標,高中政治教師應重視思辨課堂的構建,為學生政治實踐力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徐凰.“思辨性”給高中政治課堂添光彩[J].教育,2016(45):52.
[2]單海云.淺談高中政治課堂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快樂閱讀,2013(16):111.
作者簡介:
趙小娜,浙江省臺州市,北京師范大學臺州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