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習云
摘要: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與深入,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面臨著更高的要求。教師不應當注重于傳授學生理論性的學習知識,還應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綜合提升中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當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課堂構建小組合作模式針對教學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思維,挖掘學生的數(shù)學潛能,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問題探究;小組合作;培養(yǎng)策略
教師想要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模式進行深入的教學問題探究,首先便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之后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方法為學生拓寬問題探究的途徑,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下對教學問題展開深入的探究與交流,提升對復雜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能力,獲得較為高效的學習體驗。
1 創(chuàng)建合理的小組模式,進行良好的問題導入教學
教師想要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應當對小組成員的構成進行安排。小組成員隨機安排并不能保證小組運行的高效性,所以教師應當提前了解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習小組。比如在小組內部設置層次結構,讓具有不同學習能力與水平的成員組建成一個小組,這樣就保證每個小組內部都由優(yōu)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組成。這樣的層次結構可以使小組成員間進行有效的學習幫助與監(jiān)督,保證學習的效率,以此展開對教學問題的合作探究。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引導,引出本堂課的教學知識,或者是對知識進行檢測等多種教學作用。在通過問題導學法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提前的預習,對本堂課教學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給學生安排預習任務,提出有關預習內容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提前思考。比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版初中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安排預習任務,展開對教學問題的探究與解決。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幾組不同的三角形對比圖,在每個構成圖中標好已知度數(shù)或已知的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預習知識計算哪一組對比圖是全等三角形,這時學生便會通過預習到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進行判定,比較它們的角與邊的關系。通過這樣的預習問題引入方式,學生便能做好對知識的提前了解,并在解決預習問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的認知不足,有了不足也就有了對知識探究的好奇心,這也為課堂教學內容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在教學課堂給予著重的講解,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會專注注意力集中聽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問題導學的方式,有效地為課堂知識的引入奠定了基礎。
2 布置小組教學任務,共同進行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最能提升小組合作效率的教學方法,便是教師給不同的小組分配教學任務,讓他們通過實踐與交流完成任務,以此來鍛煉他們的合作思維與能力。這種小組合作的問題任務探究方式不僅為學生課堂學習做了良好導入,還在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安排問題,將全部同學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對問題的共同探究與思考,提升他們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能力。比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數(shù)據(jù)的集中趨勢》這課時,教師應當給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問題,讓他們進行共同的探究與解決。比如針對加權平均數(shù)這個重要概念,教師可以對甲組同學進行問題的分配,讓甲組同學統(tǒng)計本組同學的某一次考試的語數(shù)外三項成績,做好數(shù)據(jù)記錄。將每個學生的語數(shù)外成績按照1:2:3的比進行加權平均數(shù)的求解。這時學生便會根據(jù)已學到的加權平均數(shù)定義與例式進行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在各自求出結果之后,進行結果的核對,對計算錯誤的學生進行指正。然后每個人說出自己在計算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題策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反思能力,極大提高了初中數(shù)學教學課堂的效率,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以及探索能力。
3 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強化學生對教學問題的解決與鞏固
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在于小組成員之間對數(shù)學知識或問題的互相協(xié)助與交流探討。在學習難以界定、較為復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展開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通過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鞏固,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八年級《勾股定理》這一課時,教師就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實踐與操作對問題進行探究。比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八年級《勾股定理》時,在老師講完課堂知識之后,便開展有效的課堂檢測,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引入對學生進行測驗。比如說教師在黑板上畫出N個擺放規(guī)則不同的正方形,分別標出它們的邊長,然后將正方形三個與三個之間進行連接,共同構成一幅相連的不規(guī)則圖形。這時每三個正方形之間會形成不同的空白空隙,這個空白縫隙所形成的三角形便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教學問題。學生需要對每個三角形的邊長與邊長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驗證每個三角形是否符合勾股定理。通過驗證便可得出每個空白處的三角形都為直角三角形。通過圖形問題的引入方式,將教學知識直觀的展現(xiàn)在了紙上,學生通過自我的思考與探究,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定理進行了驗證,深化了對教學知識的鞏固。在學生的驗證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在之后給學生正確的指導,通過這種小組合作探究教學問題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4 總結
總的來說,在基于問題探究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構建中,教師想要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首先便要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除此之外要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為學生拓寬問題探究的途徑,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獲得較為高效的學習體驗與效果,促進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熊麗.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旬刊),2016(11).
[2] 李志新. 初探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02).
[3]蘇珍.試論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大世界旬刊,2017(09).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銅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