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盈
摘? ? 要: 政府、企業、學校是校企合作的三大主體,政府一般起著統籌規劃、財政政策支持和監督引導的作用,具體合作則落實在企業與學校之間。政府部門掌握著豐富資源,如能與高職院校直接合作,就會迸發新的火花。本文以杭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通過對政府機構和高職院校的功能對比,分析兩者間如何整合資源,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從而構建良性的合作平臺及在合作過程中體實現雙贏。
關鍵詞: 政府部門? ? 高職院校? ? 合作? ? 雙贏
一、引言
新時期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任。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需要依托自身的理念創新、內涵提升和資源整合。劉洪宇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新思路》一文中通過對2010年申報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的120所高職高專中的106所在答辯后可下載的公示材料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了一些啟發和思考。該文指出,當前校企合作參與主體結構出現了新趨勢,地方政府日益重視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并直接參與校企合作,出現了像社區、縣鄉政府等新的校企合作參與主體。政府除了過去的財政投入以外,在某些地方真正體現了第一負責人的身份,體現了規劃統籌、財政支持、政策支持、項目支持、協調關系、領導指導的作為。一般認為,政府、學校、企業一起形成了校企合作中的三個主體。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校企合作中政府、學校和企業三者的互動關系及定位和作用進行了研究,但鮮見對政府部門和高校直接合作的分析研究。
本文以杭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通過對政府機構和高職院校的功能對比,分析兩者間如何整合資源,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從而構建良性的合作平臺及在合作過程中實現雙贏。
二、政府部門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平臺構建
1.政府部門與高職院校的合作驅動力
任何形式的合作都需要有合作驅動力,沒有驅動力,政校雙方就沒有合作積極性。驅動力指作用于接受主體并促使其向著特定方向或目標運動的一種動力,沒有驅動力,事物就不能前行。
政校合作雙方的愿望、需求和動機的一致性是形成合作驅動力的前提和關鍵,利益和社會責任則是構成雙方合作的兩大基本要素。
政校雙方的性質和職能不同,利益各異。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利益主要在于如何實現高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凡是有利于整合優化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等的合作都是于自己有益的合作。另一方面,新時期政府職能的轉變決定了政府在政校合作過程中最大的驅動力在于其行使行政權力過程中承擔的職責與功能。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社會職能。這就要求政府與高校合作引進高校的人力與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發揮作用,要求政府集中整合資源,利用高??蒲薪逃幕确矫娴馁Y源,共同承擔政府部門的相關職能,減輕政府負擔,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杭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于1985年2月12日,與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合署辦公。杭州市友協主要負責同各國對華友好組織和各界人士建立并發展友好關系,積極開展國際民間友好工作,為杭州市經濟、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科技、環保等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牽線搭橋;開展青少年國際交往,舉辦友好交流活動;做好對外宣傳,利用民間渠道向國外介紹杭州,提高杭州的國際知名度;邀請和接待國外友好代表團來杭訪問,組織友好代表團出訪,舉辦友好交流活動和展覽;指導本市各區、縣(市)友協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活動,為友協理事單位及各區、縣(市)與國外建立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友好單位關系,開展對口交流與合作牽線搭橋、提供幫助。杭州友協目前接納了各行各業的單位作為理事成員,其中包括大中小院校,為社會各界對外交流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其中,社會服務指的是高等學校作為一個學術組織為行業企業等社會機構提供服務,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校參與社會服務的渠道多種多樣,比如為企業提供咨詢、解決技術難題、提供培訓等。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一向重視本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緊緊抓住杭州市建設會獎旅游城市的契機,派出師生積極服務各種活動。
政校合作是雙方利益相互選擇、相互契合達到一致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雙方合作的途徑和方式,達到合作的最佳效果。合作雙方負有的社會責任對政校合作起到重要的強化和支撐作用。
2.政府部門與高職院校的合作途徑
政府部門和高職院校在各自利益和社會責任驅動下有了合作的意愿,下面談談具體的合作途徑和方式。
一要轉變思路:政府部門要轉變思路,改變過去在校企合作中的傳統角色定位,從主導者轉變為合作主體,從監督者轉變為直接參與者,從政策的制訂者轉變為政策的實施者,愿意放下身段為高職院校提供平臺和資源。高職院校應開闊視野,除了尋求和行業企業的合作以外,也可以積極聯系相關政府部門,主動提出合作意愿。
二要制訂制度:一旦建立了合作的意愿,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政府部門和高職院校可以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劃定各自的職能,通過制度保障與合作對方構建利益共享關系。政校合作要想有效果,必須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政校溝通機制是合作中的重要部分。政校合作可以指定聯絡員,暢通信息溝通,確保合作協議的實施。
三是落實到地:有了合作意愿和政策保障,就需要從信息、人才、師資、科研、資源、實訓基地和培訓等方面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以杭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為例,每年有大量對外交流活動,需要不同語種的人才,浙旅院的外語系擁有英、西、俄、日、韓五大語種專業,那么浙旅院可以每年派遣外語類的教師赴友協掛職鍛煉,一方面為各類涉外接待活動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使得掛職教師開闊眼界,提高外語應用能力。杭州市政府在2016年舉辦了G20峰會,我校派出了教師及學生共計500余人參與了峰會,其中包括接待土耳其代表團的教師團隊和參與峰會各項保障服務的學生志愿者團隊。目前杭州市政府正致力于發展會獎產業,將杭州打造成國際會議目的地,可想而知,未來杭州市將會舉辦大型的會議和展覽,這些活動必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高??梢蕴峁W生或教師志愿者,達到鍛煉師生的目的。政府具有一些高校難以企及的資源,那么高??梢宰屨疇烤€搭橋,承辦或引進一些活動或比賽,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校園文化大有裨益。比如2016年是杭州西班牙文化年,杭州市與西班牙方組織了攝影展、電影展、“彩繪公牛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浙旅院借此東風,將這些活動引進校園,在校園內舉辦“西班牙電影展”、“西班牙彩繪公牛展”、“西班牙美食展”等,還通過政府邀請西班牙駐華大使館的旅游參贊來校訪問,同西語專業的師生進行交流。
三、政府部門與高職院校合作的雙贏性分析
所謂雙贏,強調的是雙方的利益兼顧,只有雙方團結合作,才能在競爭中共同創造價值,提高競爭力?;与p贏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發揮優勢與資源共享為原則的互動雙贏,關鍵是要找到互動項目的有效形式和互動雙方需要的結合點。
高職院校的根本利益在于實現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在此目標下應兼顧三個方面的利益,即學生、教師和學校。高職院校的學生希望通過學校學習,畢業后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專業發展前景好,個人成長空間大;教師希望提升個人教學能力,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學校則希望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到學校就讀,學校不斷發展和壯大。而政府利益根本點在于公共利益,政府重視高等教育,不僅要在戰略政策上扶持高等院校,更應該為院校提供具體的資源。政府部門有政策、有平臺、有項目,高職院校通過同政府部門的溝通,獲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政府的平臺和資源,實現有利于學生、教師和學院三方利益的合作。
1.政校合作中人才培養的雙贏
政校合作通過建立實習項目和實踐基地,輸送學生進行實踐鍛煉。比如浙旅院的會展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杭州市舉辦的大型會展活動,把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用在實踐中。政府作為主辦方一定需要大量志愿者為活動服務。這可謂是人才培養方面的雙贏。
2.政校合作中管理者水平提升的雙贏
政校合作可以提高高職院校的管理水平。高職院校選派教師赴政府部門掛職鍛煉,近距離學習黨的政策,接觸到高層次高水平的管理思維,拓寬眼界,積累實踐工作經驗,提升水平,也可以利用掛職開發新的研究課題。政府部門可以利用高校教師扎實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經驗研究課題、開發項目。
3.政校合作中共同發展的雙贏
高職院校通過政校合作,利用政府的資源,參與或主辦各類活動,既可以實現自身社會服務的功能,更可以大大提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在合作過程中借助高校的場地、人力資源等節省了公共資源,實現了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職能。
四、結語
政府部門和高職院校直接合作的模式并不常見,但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政校合作有合作驅動力,有合作途徑,更是一種雙贏的模式。政府擁有的資源包括資金、土地、人力、政策傾向及行政指令調配社會資源的能力等;高校擁有的資源包括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知識與技術、科研創新能力、科技文化體育場館、設備和設施、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技術和科技創新能力,高校的發展需要資金、土地和政策扶持。雙方的合作共建有助于整合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既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促進高校發展,實現合作共贏。今天,校企合作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政校合作可以作為高校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金存.地方政府職能與“政校合作”動力機制創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3).
[2]顧永安.校地互動:地方高校科學發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趙俊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雙贏模式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4]廖傳林,何瓊.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雙贏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2).
[5]劉宏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新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1(5).
[6]劉旺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驅動力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6).
[7]盧西寧,劉磊.深層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探索——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
[8]何根海,張勇.校地合作共建視野中政府與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