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婷
摘 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高校經費投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推行績效理念引領的財政投入模式、實施科學合理的經費投入績效評價、建立省內區域間高等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教育服務力度、設置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特殊撥款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優化經費投入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涵發展;高校;經費投入
中圖分類號:G47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6-012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要求,也是我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推進現代大學治理和“雙一流”建設的應然選擇。高等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就需要堅持以資源重組、改革創新、挖掘潛力為主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實質是協調資源、規模、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目的是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一、內涵式發展對高校經費投入的要求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進一步提升辦學質量和效益,無疑是高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然而,內涵式發展則對高校經費投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樹立資源使用績效理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高校經歷了合校、擴招、擴建、面臨白熱化排名競爭的過程。辦學成本持續攀升,資金壓力居高不下,經費投入呈現出“重爭取、輕執行”,“重花錢、輕評價”的路徑依賴,致使投入過剩和不足現象并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凸顯;“科研人員多、學科帶頭人少,低水平項目多、高水平成果少”頑疾難治,重點學科重復立項、優質資源配置失衡的“馬太效應”日漸顯現;教育“優質平價、低質高價”的格局未能根本改變,致使經費投入產生浪費。因此,改革和完善教育資源配置模式,突出使用績效的評價考核,建立以辦學績效為核心,規模與質量、貢獻與績效相掛鉤的促進機制已勢在必行。
(二)完善政府財政撥款模式
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方式經歷了“基數+發展”、“綜合定額+專項補助”、“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的模式,這些模式無論如何演變,其實質都是投入協商撥款,撥款方式往往以數量規模、“辦學層次”及隸屬關系為依據,不利于特色學科專業的發展,難以引導辦學質量效益的提升和真實評價教育質量的實際效果。加快內涵式發展,政府教育投入就應當“以質量為中心”,推行高校經費投入績效撥款模式。一方面促進開源節流,不僅要關注政府撥款的多少,更要關注支出使用的績效;另一方面樹立戰略理財觀,優化資源配置,促使投入管理從簡單管財向科學理財轉變、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三)拓寬經費投入來源渠道
教育經費短缺,辦學投入不足是高校發展中面臨的難題之一,經費不足造成高校辦學資源短缺[1]。教學科研是需要成本和代價的,科研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的水平影響著科研成果的水平,依靠勉強運行的環境條件,難以提高內涵式發展的質量和效果。內涵式發展的特征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主的軟實力增長,相應的需要理念變革、機制創新、特色發展,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加強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優勢互補、多措并舉,尋求經費投入渠道的多元化、教育投資方式的多樣化,拓寬資金來源和保障渠道。
(四)重點扶持優勢特色學科
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重在質量和特色,扶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水平的大學擁有高水平的優勢特色學科,其水平與質量彰顯了教育的價值。然而,在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影響下,高校發展難以避免“同質化”現象,特色學科發展緩慢,人才培養轉型困難,出現了資源使用不合理、投入產出績效不高、就業形勢嚴峻,科研項目回報率低,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不佳等問題。內涵式發展在經費投入上,就需要重點支持國家建設急需的交叉型、前沿型特色學科專業發展,實現學科及專業結構優化,科研與社會服務的創新性、全球性。
二、內涵式發展條件下經費投入優化的對策建議
高校加快內涵式發展,不可避免的會面對“投入規模”和“投入質量”問題,要處理好規模與效益、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就必須堅持投入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不斷提升經費投入與績效管理的能力與水平。
(一)推行績效理念引領的財政投入模式
適應內涵式發展要求,必須以績效理念為引領,加大財政預算投入的供給側改革。多年來,政府投入“缺位”與“越位”,沒有站在績效管理的角度去整合資源,提升財政資金供給能力和水平,弊端在于:一是存在典型的依附型預算投入特點,多方利益相關者缺位,社會資金參與度低。二是權利關系難以平衡,行政權力過大、學術權力過小,預算行政權力傾斜,出現非均衡現象。三是信息不夠透明,績效預算基礎薄弱,難以體現結果導向作用。績效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是組織期望的結果,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展現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績效預算”模式是當前在全球運轉比較成功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采用“績效預算”模式,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2]。績效預算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以項目成本為衡量標準、以業績評估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模式。績效預算強調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正確處理高校發展和資金供給關系,對預算執行及結果追責不失為一種管用的方法。因此,推行“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投入,防止“饑餓預算”、“赤字預算”和“偽參與式預算”,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投入的依據之一,以實現財政供給側改革,保障內涵式發展資金的合法供給和合理使用。
(二)實施科學合理的經費投入績效評價
實施績效評價的關鍵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績效評價是否成功取決于指標體系設計的好壞。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促進良性競爭,引導內涵式發展順利實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構建以績效為導向的投入模式,優化經費投入及使用的方式,需要明確績效撥款與基本經費保障與發展間的關系;績效撥款水平決定了政府財政撥款對自主辦學獨立性的影響程度。績效撥款投入水平偏高,會使得高校發展受制于評價體系,過分依賴政府的戰略安排,喪失自身的發展特色。績效撥款投入水平過低,則無法彌補大學為提高績效而付出的成本,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績效為導向的經費投入,重在引導高校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建設,以科學合理的經費投入評價,促進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其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建立省內區域間高等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面對資源分布不均衡、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的現實,以及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接受社會捐贈的收入,目前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的情況,除了“上山砍柴”,解決長期投入不足問題以外,作為過渡方式,可以建立省內區域性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加大對不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對特色學科、品牌專業、重點項目的重點扶持,以利于縮小地區差距,推進區域高校協調發展。提倡高校之間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聯盟”或協作機構,實行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實驗室開放、數字圖書共享,有助于全面提高區域教學科研質量水平,增強地方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四)加大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教育服務力度
《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將極大改變民辦教育的發展生態,重塑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服務供給的發展道路[3]。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服務供給能夠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創新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服務的方式或渠道。民間資本可以直接投資、參股投入教育項目,或者采取合作辦學、公辦民助、民辦公助、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參與教育服務,通過利益分配機制持續進行激勵,利用監督約束方式把握教育導向,落實“實業興教”,鼓勵產學研結合,促進校企聯合辦學,以教學科研優勢和特色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教育服務領域,促進教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五)設置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特殊撥款機制
加大對弱勢高校和特色高校實行傾斜性的財政扶持,加大項目的經費投入力度[4]。通過特殊撥款方式,有利于重點扶持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交叉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完善教學科研投入機制,鼓勵原始創新,實施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激勵、獎勵政策,建立以辦學績效為核心、貢獻與績效相掛鉤的分配機制,鼓勵高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避免同質化傾向。完善依法自主辦學機制,支持高校以核心特色構筑核心能力,追求學術卓越和優勢特色。一流教師隊伍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問題,一流本科教育是內涵式發展的堅實基礎,一流科研水平是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標志。通過特殊撥款機制,鼓勵高校面向重大戰略需求、社會經濟主戰場、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內涵式發展的質量效益、社會貢獻度和國際影響力,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突出產業發展、社會需求、科技前沿之間的緊密銜接,使教學科研取得突破性、標志性成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適應高校內涵發展要求,更加有效地提高經費投入使用管理的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別敦榮.論高校內涵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5):28-33.
[2]? 鐘云華,等.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演變及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68-70.
[3]? 田曉偉.促進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服務供給的治理分析與機制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10):20-25.
[4]? 中南大學課題組.地方本科高校內涵式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及改革建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4,(2):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