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媛
摘要:現代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多,接受能力較強,對現代信息技術使用得比較熟練,音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心理特征,與學生一起在音樂課堂中正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音樂潛能。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同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拓展了音樂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可以發揮聽視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勢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音樂教學?? 多媒體?? 現代信息技術
新課標指出:重視過程、強調方法,其實質是尊重學生的學習經歷、體驗和方式,這是一個學習者必須經歷的過程。而音樂課程尚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是體現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潛效應,從教學方法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音樂,不如會學音樂,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在音樂上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社會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運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對于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把信息技術廣泛的運用在音樂教學中,對音樂教學的改革尤其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擴展和豐富音樂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性的學習。
下面就如何在音樂教學工作中將現代信息技術和音樂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精心組織生動而富有活力的音樂教學,粗略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賞音樂是一種能動的審美活動,在各種歌曲或器樂曲的欣賞教學內容中,其作品的創作、流傳過程,作者的生平經歷及音樂風格的演變,都有許多翔實的資料和故事。音樂是一門情感性藝術,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師一本書、一架琴的教學,集聲、光、色、影于一體的優勢,設計出具體、生動、形象的審美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中得到情感體驗、獲取知識。例如,在五年級教學《迷人的火塘》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軟件展示了侗族人民生活的美好畫卷:依山傍水、群山環抱的村寨,寨邊梯田層層,還有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鼓樓;通過服飾、樂器、歌唱、舞蹈、工藝、習俗等了解侗族文化。極具異鄉情調的生活環境、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場景是那樣新穎,激發了學生對草原生活的向往,產生進一步了解侗族人民及其生活的興趣。
二、拓展信息,豐富教學資源
優秀音樂作品浩如煙海,教材只是選擇了其中極少的一些適合小學生欣賞的優秀作品作為學習內容,因此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質顯然是不夠的。結合音樂的基本思想內涵,選取能夠體現音樂段落主題的畫面和適當的文字介紹,經過多媒體視聽技術處理的音像資料,聲像俱佳,形象逼真,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了思路,開闊了視野,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基本內涵的理解,備受學生歡迎。如一年級《過新年》,學完歌曲后,一般會讓學生談談家鄉過年習俗的,但再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我國各個地方是怎樣歡度新年的,各國人民在過新年時有些什么不同的習俗,慶祝新年的歌曲還有哪些等,使一年級學生更專注,視野得到拓寬,提高其鑒賞能力。
三、直觀形象、突破教學難點
音樂是情感藝術,也是聽覺藝術。音樂教學中,借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感知,既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音樂童話故事《龜兔賽跑》一課,如何讓學生從眾多的音樂片段中分辨出烏龜與兔子的音樂形象是教學的重難點。我制作了烏龜和兔子跑步的動畫,分別配上大管、單簧管的樂曲。通過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單簧管音域寬、高音優美動人,善于演奏快速的曲調,好像小兔子活潑輕巧、蹦蹦跳跳的樣子,情緒是歡快的;大管音色低沉、渾厚,音樂速度慢,適于表現烏龜的沉穩笨重。學生們對大管、單簧管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兩種音樂形象也有了清晰的認識,能夠隨著音樂童話故事的發展,準確地判斷并做出烏龜及兔子跑步等不同動作。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有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藝術形象、理解音樂作品。
四、借助平臺,培養創新能力
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現代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尤其音樂欣賞課堂中的應用,可極大地挖掘學生潛力,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大地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譬如五年級《京韻》一課中,巧用多媒體通過聽、看、唱、畫等形式了解京劇文化,聽一聽:聆聽課本中《要學那泰山頂山一青松》《京調》;看一看:看京劇相關文化圖片、欣賞京劇劇目視頻;唱一唱:學唱《我是中國人》《京調》;畫一畫:讓學生根據相關圖片進行創作畫京劇臉譜,學生非常興奮,當堂作畫,非常富有新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自己是音樂學習的主人。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力促進了學生的視聽聯覺,有助于學生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但信息技術只能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應根據教學的需要而使用。各種音樂教學軟件、音樂制作軟件的運用雖然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在音樂情感藝術的教育中,教師的情緒、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與互動是信息技術無法勝任的。所以運用媒體不能過濫,感觀刺激過多,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根據教學規律及教學實際,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其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優勢,將美術、文學、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出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對改革音樂學科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年第05期(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編輯部)
《中國音樂教育》2013年02期(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