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燦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其正在深刻改變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高校也在嘗試使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基于這一背景,高校開始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現今平臺面臨著意識形態建設、教育現代化和學生個體多方面的要求,也出現了內容深度不足、運營人員短缺等問題,需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平臺建設,對網上網下強化平臺內容深度等方面進行探索,以不斷提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水平,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其中使用手機的比例高達98.6%。由此可見,新媒體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工作。
一、新媒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
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被大學生廣為接受,已經被廣泛運用于網絡社交、網絡購物、網絡新聞等方面,使用率因其可視化、易理解、傳播快等特點也在逐漸升高。隨著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也開始重視通過這一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體現了意識形態建設的要求。新媒體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和觀念充斥其中。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有助于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引導,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一方面通過新媒體多樣化的形式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通過這一平臺有效回擊網絡謠言,抵御不良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影響。
其次,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體現了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以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但存在大班教學、學時有限、缺少實踐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方面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補充。大學生既可以通過平臺復習回顧課堂內容加深理解,還能夠針對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大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事件進行解讀,從而有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還能通過VR等最新技術實現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網上校史館”等形式增強大學生對校史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效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最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富于創新、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也更喜歡互動式教育,討厭單向灌輸。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豐富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并且通過對學生訴求的了解更好地加強平臺在內容、版式等方面的建設,從而使得平臺滿足學生需要和貼合學生特點,實現對大學生全方位育人。
二、精細化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發展之困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對于新時代推進網絡育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現有平臺來看,仍存在精細化不足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專業運營人員培養不足、平臺內容缺乏深度和平臺推動技巧不足。這就降低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容易淪為“面子工程”。
(一)缺深度:平臺內容之困
目前來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還存在內容缺乏深度,導致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沒有將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機融合,導致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只是文稿的網絡上傳。首先,平臺內容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造成吸引力不足。有些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以政策文件的發布與轉發和通知公告為主要內容,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其次,缺乏及時以社會熱點事件為契機,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學生理解能力存在局限,需要對社會事件的本質等方面進行適合大學生理解能力和方式的解讀,才能更好地讓大學生了解。最后,平臺內容建設沒有形成獨有的風格,不利于學生用戶的培養,從而削弱平臺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
(二)缺技巧:平臺技術之困
缺乏技巧同樣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面臨的又一問題。一方面是體現于推送技巧的缺失。有的平臺在推送信息時沒有研判符合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其推送時間、平臺欄目、內容的篇幅等均未形成一定的規律,就有可能造成閱讀用戶的流失或者極易產生漏讀的情況。因為大學生課程安排的原因,其生活作息習慣相對固定,同時大多數學生關注的不止一個平臺,因此信息推送在上課時間就導致學生不能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或者被其他平臺信息所覆蓋。另一方面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覆蓋技巧的缺失。現在大多數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仍然采用的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同時入駐的方式,僅僅將相同的內容發布于不用的平臺,未根據新媒體平臺不同特點進行信息推送。
(三)缺人員:平臺運營之困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還面臨缺乏專業運營人員的問題。由于受困于人員編制等因素,許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多為教師加學生共同運營。要想將平臺運用得好,不僅僅需要文字采編、新聞采訪等工作,還需要平臺版式設計、圖文設計等工作。因為大學生群體對于版式、色彩有一定的要求,要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信息推送。例如有的平臺將招生信息制作成表情包一問一答的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吸引了注意力。而現有運營團隊配備還不完善,存在“一肩挑”、流動性大和個別方面缺失等問題。這就難以保證平臺內容發布的質量,難以保證平臺風格的一致性,進而削弱平臺教育效果。
三、微言大義: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新路徑
盡管高校已經開展重視新媒體并將其運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但面對新要求、新問題、新挑戰,仍需從建設理念、人員培養、網上網下協同等方面加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從而實現網上網下協同育人,形成網絡育人的同心圓。
(一)凝心聚力,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平臺建設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需要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①這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建設發展同樣具有指導作用,要堅持創新理念,將創新融入平臺建設的全過程;要堅持共享理念,推動校內校外共同進步發展;要堅持綠色理念,保證平臺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不斷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
1、堅持創新理念
堅持創新是平臺能夠不斷增強吸引力的基礎。通過創新理念的引領,不斷推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朝著集專業性與趣味性、教育性與娛樂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要創新平臺的表達形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使得大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增長知識、提高見識。另一方面,要創新內容,要從貼合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幫助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用身邊事感化人、感染人。只有將創新理念貫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貫徹于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并引導平臺的健康、良好運營。同時幫助廣大學子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2、堅持共享理念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還要堅持共享理念。一方面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校內共享。各個二級學院具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過共享能夠在校內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起到共同促進、互相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借鑒兄弟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上的有益做法,既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參觀等方式展開調研學習,也可以邀請在這方面取得較高成果的相關負責人通過講座等形式交流經驗,以不斷提升平臺在信息發布、人員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水平。
3、堅持綠色理念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校級平臺、院級平臺的建設重點,保證之間有聯系、有區別,能夠從不同層次和層面開展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對平臺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要將平臺建設與課程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統籌好平臺內容和課堂內容之間的關系,平臺內容不僅應該是課堂內容的有效補充,其也應該有獨特的優勢和內容,不能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品。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一是建設完善的運營制度,保證平臺有序、高效運轉。二是建立獎罰制度,根據平臺的關注量、評論量、美譽度等數據,對平臺運營人員進行獎懲,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三是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傾聽師生對于平臺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了解師生訴求,確保平臺持續發展。
(二)網上網下,共同強化平臺內容深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仍然要堅持“內容為王”,只有持續產出好的內容才能吸引大學生的持續關注,因此要將強化平臺內容深度作為平臺建設的重要工作。要堅持網上網下共同提升,通過學科建設為平臺內容提供堅實支撐;利用地區資源,打造內容特色;突出高校特長,凝結品牌欄目,進而不斷增強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
1、加強相關學科水平,提供內容支撐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內容需要相關學科提供理論支撐,尤其是在對重大輿情的回應、熱點事件的解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方面,需要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專業化的解讀。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建立聯絡機制,積極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撰寫相關文章,并進行發布。同時還要打通投稿渠道,激發廣大師生投稿的積極性和踴躍性,為平臺內容提供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重視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建設發展,并鼓勵師生開展跨學科的研究,為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支撐,不僅為內容提供素材還能指導平臺的建設,為平臺的建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利用地區資源,打造內容特色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內容建設還要利用地區資源,例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對所在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呈現,將網上學習與實地參觀教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大學生深刻體會革命先輩艱苦的奮斗歷程,讓大學生潛移默化接受教育,進而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堅定其文化自信,并鼓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增長才干,力爭早日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3、突出高校特長,凝結品牌欄目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內容建設還要突出高校特長,打造“行業思政”,不但能夠起到對高校的宣傳作用,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增強學生對于學校的了解和認識。要在此基礎上,打造平臺的品牌欄目,聚焦高校發展和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辨識度,培養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不斷增強平臺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使用率。
(三)學習借鑒,不斷提升平臺發布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還要通過不斷學習借鑒,不斷提升平臺的發布手段,要著重加強對于新媒體平臺的覆蓋,實現全空間育人;引入社會力量,合作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加強隊伍建設,在不斷提升運營水平的同時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教育的平臺。
1、加強覆蓋,實現全空間育人
因各個新媒體平臺具有不同的特點,大學生在使用時也會有所偏好,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不能實現對大學生常用新媒體平臺的全覆蓋,就有可能致使一部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因此,要了解學生群體平時使用的新媒體平臺,實現對大學生常用新媒體平臺的全覆蓋,不僅局限于微信、微博,還有各類短視頻網站。同時要根據不用平臺的特性調整發布內容的形式、體量等等。例如,在微博平臺發布消息時,一般情況下應該言簡意賅,并利用表情包等形式吸引讀者注意。而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時,則可以進行深度分析,還可以采用短視頻、圖片等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網絡空間形成閉環,增強其有效性,保證育人效果,實現全空間育人。
2、引入社會力量,合作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平臺建設不能故步自封,要加強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借鑒學習其他高校的成果經驗和相關做法,在創新工作方法、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取經”,再結合自己學校實際進行完善創新,促進平臺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與社會媒體展開合作,提升平臺運營水平和提高社會影響力。社會媒體在吸引關注、新聞采編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相較學校媒體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通過與社會媒體的交流合作,共同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是社會媒體可以轉發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相關推送,擴大影響力。二是可以要求專業媒體從業人員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加強平臺團隊建設。
3、提供平臺,助力學生實踐學習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也為相關專業學生和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實踐教育平臺,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通過實習進一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時大學生群體思維較為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也更了解朋輩的想法,能夠為平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益思路,使平臺更加符合學生的訴求和使用習慣。但要注意的是學生實習時需加強培訓,因為每個人的行事風格和審美觀念都有所差別,而平臺需要保持風格的相對一致性。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逐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并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沖擊仍然存在,平臺某些方面與大學生訴求不適配的問題仍然存在,西方敵對勢力妄圖通過新媒體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形勢依舊嚴峻。面對這些情況,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四個自信”,堅持立德樹人,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打造成深受師生信賴和喜愛的產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斷提升。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參考文獻]
[1]駱郁廷,付玉璋.論高校網絡育人協同機制構建的時代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128-134.
[2]王海威,楊鳴,劉旻.基于大數據的學生需求分析與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構建——以上海高校學生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8(08):108-111.
[3]熊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完善[J].思想理論教育,2018(07):80-83.
[4]溫麗華.構建高校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J].繼續教育研究,2018(02):5-10.
[5]高宇,胡樹祥.微視頻APP: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基于“快手正能量”的大數據分析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100-105.
[6]程池超,雷貴榮.微信社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提升效力策略[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06):25-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