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鳳
摘要: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化學試驗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掌握能力對化學教學的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初中教學是化學科目學習的初級階段,對化學基礎的學習可以為后續的化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想提升化學試驗教學的水平,教師需要打破原有的課堂教學理念,利用趣味化學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化學試驗產生興趣,從而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整體水平。文中,在針對趣味化學實驗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之后,又探討了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趣味化學實驗;應用;初中化學
一、趣味化學實驗的重要作用
化學實驗的相應反應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學習的興趣。而趣味化學實驗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相應的化學知識。再加上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可以更快了解化學實驗的原理,從而提升化學教學效率。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在初次接觸化學實驗時,化學物質間的反應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這種興趣引導的教學方式教學效率相對明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相對安全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化學反應的具體表現,這對學習各類化學藥品的知識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于化學藥品的特性也可以做到有效了解。學生在自主操作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化學反應的相應現象,對其反應現象的成因進行有效需要了解。這種趣味化學實驗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對于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能力具有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用趣味化教學實驗的重要性。
二、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將趣味實驗作為先導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來說,其中的化學實驗內容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較為新穎。教師如果能夠有效提升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化學知識較為復雜的部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趣味實驗來引出課程內容的重點部分,避免過于復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例如,在針對燃燒和滅火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營造趣味性的小實驗來引出課程的主體內容。主要操作方式為,對兩個相同的棉線做不同的處理,對兩個人棉線點燃之后的燃燒狀況進行觀察。其中經過濃鹽水浸泡處理的棉線在燃燒之后,還會是棉線最初的形狀,未經處理的棉線在燃燒之后會直接成為灰燼。在針對這個小實驗進行演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拿出相同類型的棉線做實驗。學生在觀察兩個棉線燃燒之后的不同行態之后,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急于探索兩個棉線不同燃燒形態的奧秘。在實驗過后,教師對實驗進行揭秘的過程,便是學生掌握相應化學理論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課堂氛圍較為輕松,同時課堂教學效果也相對較好。
(二)通過趣味實驗強化學習
趣味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除了可以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導入,還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課堂中,化學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對相應化學反應的了解程度,利用趣味化學實驗可以使課本中的重點理論得到直觀呈現,使學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化學教學中的相應理論內容,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例如,我們在針對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章節進行學習時,為了研究不同金屬類型的活潑性,我們同樣可以采取趣味實驗的方式選取不同的金屬,對于其活潑性進行觀察。具體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分別準備四個試管,在其中加入銅、鐵、鋅、鎂四種不同的金屬物質,再將四個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含量的稀鹽酸觀察四個試管中金屬物質的反應。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了解金屬活潑性的概念,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到金屬在遇到鹽酸之后的反應程度即為金屬的活潑性,對比四種金屬物質的化學反應情況,可以依次排列出各個金屬物質的活潑性。在學生對金屬活潑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還可以利用剩余的試驗物質操作置換實驗。讓學生觀察到金屬物質從化合物溶液中提取的過程。在此次課堂實驗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金屬活潑性的概念,還可以了解到置換反應的相應內容,使課本知識的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利用趣味實驗豐富教學
化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剛剛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化學還比較陌生,在化學學習中有涉及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等等各種公式的記憶,因此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化學比較枯燥、無聊,學習起來沒有動力,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趣味化學實驗來進一步豐富化學教學,是化學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例如我們在學習化學反應時可以將鐵放入少量的稀鹽酸中,然后讓學生觀察發生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化合反應,同時通過具體的實驗學生也更能夠理解鐵與稀硫酸之間的化學反應,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
參考文獻
[1]朱寶平.探討趣味化學實驗在相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新課程(中),2016(9):128-128;
[2]王英.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