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經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代,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越來越近,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我們國家永葆生機與活力并且永不過時,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一些理論、立場、觀點與方法對于我們國家依然適用,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以人為本? ?社會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其創造者講,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經由各個時代與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共同努力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學說。從其階級屬性來看,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之始便是與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謀求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從其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來看,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學說,是關于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自身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沿襲至今仍舊是科學的,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堅持的實事求的客觀真理永不過時,并對當代社會發展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說的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觀點是列寧首次提出的,列寧指出: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已經對馬克思主義“作了完整的、系統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闡述”。自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以來,它就一直被視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者有機統一的、關于無產階級的科學完備理論。
馬克思主義最早在中國得到傳播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各種報刊、譯注和文章都出現了對“社會主義”、“共產黨”以及馬克思生平作的介紹。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并且經過了三次論證:即李大釗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辯、馬克思主義者與梁啟超、張東蓀等人的社會主義之爭以及馬克思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爭辯。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我國無產階級就將其作為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綱領與科學指南,在對馬克思主義的長期堅守下,我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一系列偉大勝利。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是適應我國國情的,是符合我國社會革命、建設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研究和關注,除了我們設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包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近現代基本問題研究外,其他各方向各領域也都有所關注。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學說以及馬克思主義國內外比對研究等內容均有涉及。
二、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當代價值
勞動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質所在,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是區別于主觀想象的虛構的人,是客觀存在著的現實的人。何為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存與發展而從事某些社會實踐活動的人,人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會由于各種各樣的生產需求而自發形成各類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生產協作關系,并且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是這種社會與人之間協調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人的客觀需要以及由于人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矛盾都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以人為本”要堅持以人的本質為本,即要堅持“人是現實存在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密切聯系群眾,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并且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本質正是與所描繪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狀態相契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及“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都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要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首要的就是要使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其他各種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促使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進而滿足其他各方面需求,維持社會和諧穩定。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在當代依然葆有強大生命力并值得長期堅持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當代價值
1.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先于人類社會存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他認為,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所生產、創造出來的用以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以及人類自身所擁有的能夠生產、創造出各類產品的本領和能力都是在自然界物質基礎支撐下實現的,人是在自然界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自然界的產物。“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強調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產物這一論斷,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馬克思所指出的“人靠無機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無論其“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4]。人與自然休戚相關、相互依存,我們應該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親近自然。
2.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休戚相關
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的生產與利用使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于自然資源,人類社會對自然依賴性更強的同時也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大肆開采與掠奪,長此以往,自然變成了帶有人類社會性的“人化自然”。但是人類對自然大肆開采與利用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人類開始遭到自然報復,水土流失、大氣變暖、綠地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至此人們認識到過度利用自然是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與報復,我們推進社會自身發展必須以保護自然為前提,不可過度破壞自然,要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自然的掌控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科技的雙刃劍作用,目光長遠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運用新科技開發新能源服務人類社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且在提出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社會發展總布局,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這一領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中也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目標,要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既要認識自然界發展規律,還要明確人類對于自然界的主體地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這樣我們社會才能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結語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期,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越來越近,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一些理論、立場、觀點與方法對于我們國家依然適用,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我們國家永葆生機與活力并且永不過時,我們應堅持并不斷完善與發展,使之更好的指導我國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孫真真,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