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
摘要:音樂教育是美育課程中比較重要的課程,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審美,學會表現美,學會鑒賞美。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在課堂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音樂課堂變成美育的樂園。
關鍵詞:小學音樂? ?美育策略? ?課堂教學? ?實踐
音樂是有美感的藝術。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此階段應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認識音樂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感悟、欣賞音樂帶來的美感。小學音樂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實施美感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課標要求審美教育作為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音樂、音樂實踐中,提升他們審美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征,對他們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使其欣賞音樂,感知音樂獨特的美,受到小學音樂美的熏陶。
一、讓學生在音樂課中學會審美
一些好的歌曲作品呈現在小學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給他們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美的享受,讓學生在發現美的同時,欣賞美、感悟美并創造著美。小學音樂教材選編的歌曲為培養學生審美教育提供了依據,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平臺。學唱三年級上冊《愛唱歌的小杜鵑》時,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想象出一幅唯美的畫面:幾只可愛的小杜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時而展翅飛翔,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嬉戲游玩,它們歡快叫聲,構成一首交響樂。學生想象作品內容進入教學情境,在優美的音樂旋律及意境深深吸引,形成一幅唯美的畫面,強烈感染學生的審美欲望,他們對美有了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小學音樂教學要達到音樂與節奏的和諧、統一,旋律是音樂的基礎,是音樂中具有的特征。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及節奏掌控力,應把音樂與節奏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運用來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可以讓學生通過走、跳、拍手等一些系列的動作感知并掌握歌曲的節奏。 教學生理解閱歷基礎知識——音符,教學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知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他們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創設了一個讓學生感知的音樂氛圍:先讓他們與其他學生合作,用打擊樂器或其他發聲材料表現聲音的長短,并用相應的圖形或線條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如:打擊大鼓與敲小鼓的聲音;獅子的吼叫聲與狗的狂吠聲;誰的滴答聲與瀑布的水流聲等。讓學生進行初步感知,接著教師讓他們聆聽不同的節拍聲,學生把聽到的節拍用拍手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完成聲音與動作互相配合、一致。
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與歌曲相關的音樂元素,提升學生對歌曲領悟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欣賞《水族館》管弦樂合奏時,教師讓學生聆聽歌曲,說說他們聯想到的情境;并讓學生隨音樂的起伏,模仿魚兒游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體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歡樂,也有一些寫作的成就感。可在生活中與同學進行器樂合奏表演,也可進行音樂劇改編或創作,改編歌詞等,以多種方式感知音樂、欣賞音樂、理解音樂。發現生活中的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其健康成長。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音樂的藝術價值依賴于想象與聽覺,聽是欣賞音樂的主要途徑。只有學生親自融入到音樂中,與其融合為一體,并主動探尋、領悟并體驗,才能真正詮釋音樂的本質。
二、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會表現美
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為音樂家,小學音樂是培養人的教育,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它是德育與美育的完美結合。小學音樂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完美人格的形成,讓學生健康成長。音樂是有生命的,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具有時代氣息、教育意義、生動有趣味的教學內容,要注重學生音樂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通過組織一系列的音樂活動,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其豐想象、創新能力的發展。音樂作品蘊含著一些創造元素,小學音樂教師要帶領學生在音樂的殿堂里遨游,開啟他們的音樂之門。
歌唱能給人感染,讓人們在這悠揚的歌聲中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不應滿足教會學生唱歌,而要引導學生體會歌中表達的情感,把握歌曲中所表達的藝術形象,讓學生融入歌曲意境中,用真情去訴說、演唱、品味。學生只有了解歌詞內容、情感及節奏、旋律,他們才能融入到歌聲里,唱出自己的情感,表達出真摯的情感,讓人感覺到歌聲的感染力,洗滌著人們的靈魂,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小學音樂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內容。低年級學生不能理解歌曲中一些抽象的言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理解歌詞內容。學習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則》時,學生們對“日喀則”比較陌生,教師應整理一些有關“日喀則”的資料,讓學生對其有所了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識才能學好舞蹈動作。教師應把音樂與學生生活結合在一起,結合他們熟知的一些事物,借助形象化的語言,挖掘出歌曲中蘊涵的情感,感悟其音樂的藝術價值,讓學生在歌曲中發現美、欣賞美,調動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欲望,讓學生真正喜歡音樂,在音樂中尋找美、感悟美、創造美。
小學音樂教師的言行舉止對課堂教學有直接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學生歌曲內容的理解與感受。針對小學生心理、年齡等特征,教師說話的語氣、語速及語調要符合小學生的特點,要充分體現出音樂帶給人們的美感,情感表達要生動、具體、形象,體現出語言文字的魅力,及強烈的表現力。好歌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曲題材、表現風格、節奏等,讓學生掌握歌曲的速度變化、旋律及歌曲高潮部分等,讓學生在歌唱中感受到美。用歌聲去感染、教育人,歌聲中透著希冀,歌聲中充滿著力量。在學習音樂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
三、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會鑒賞美
(一)畫面之美。小學音樂教師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上課伊始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樂,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接受美的熏陶,在優美的旋律中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師應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在美的情境中,感受音樂帶給學生的獨特魅力。教學歌曲《紅蜻蜓》時,教師播放了一組畫面:夕陽映照著天空,美麗的黃昏下,迎著晚霞,一小女孩,提著小籃,在山上采桑果,紅蜻蜓在空中飛舞……學生沉浸在這獨特的意境,跟隨優美的旋律,學生在這美麗的晚霞中與紅蜻蜓嬉戲,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美,美的畫面配上美的旋律,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享受音樂帶來的美感。
(二)表達之美。小學音樂教師根據歌曲或樂曲內容編排舞蹈,把音樂與舞蹈融合在一起,以形體動作表現其內容,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表現能力的發展。《竹竿舞》是根據苗族民歌《梔子開花白又白》改變,竹竿舞是苗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的一種自娛性舞蹈。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欣賞竹竿舞,體會其中飽含著許多原生態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學生隨著音樂跳一跳,體現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體會竹竿舞的獨特魅力,教師可讓學生自由分組創編動作,以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創造之美。學生以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把歌曲與節奏巧妙地結合起來,提升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教學《木瓜恰恰恰》,這首歌歡快、優美、熱情,適合使用一些打擊樂器進行伴奏。教師組建小樂隊,用小鼓、碰鈴、砂槌、響板、鈸等伴奏歌曲。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飛,譚云波.論高師小學教育專業音樂課歌唱教學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8,(04):221.
[2]周含凝.傳統音樂引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策略分析[J].當代音樂,2018,(05):43-44.
[3]邵凌春,張瑞豐.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17,(24):135.
[4]陳貝.少兒舞蹈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和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3):206.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