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欣涵
摘要: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金融制度安排,通過市場化的傳導機制,綠色金融能夠引導資本投向綠色產業、綠色企業。本文從頂層設計及綠色金融產品角度分析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發現我國綠色金融仍面臨著產品創新不足、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不足等問題。應通過完善法律體系、出臺相關的鼓勵性政策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應發揮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作用,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關鍵詞:綠色經濟? ?綠色金融? ?互聯網金融
經濟社會所面臨的生態環境惡化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發展綠色經濟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高度重視企業綠色發展問題,多次在政策文件中強調綠色發展理念。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強調綠色中國建設。
通過引導資本投向綠色產業、綠色企業,進而通過市場化的傳導機制鼓勵企業的綠色發展,綠色金融能夠推動綠色經濟發展。2015年,中國金融學年會成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搭建起綠色金融學界業界溝通的橋梁。如何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本文對綠色金融的內涵意義、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簡要介紹,并在分析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從綠色金融制度的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等不同層面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綠色金融的內涵與意義
綠色金融是指能產生環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綠色金融是以促進環境資源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為導向,以信貸,保險,產業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為手段來影響企業的行為,遏制高污染行業發展的同時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金融支持,促進傳統產業的生態化和新型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具體來看,以商業銀行發放的綠色信貸為例,主要在貸款政策、對象、具體條款設置上,將綠色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對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給予貸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一定的政策傾斜。
綠色金融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金融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經濟層面上來看,其積極作用包括三點:一是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并進行優化[1],具體通過調節不同項目期限,融資金額,成本等,引導金融機構資金從“三高一低”及產能過剩行業轉入生態型,環保型的新型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我國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可通過引導公眾投資行為,有效克服市場失衡;三是有助于維護我國的大國形象,提高我國在經濟舞臺上的地位,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從金融機構來看,配合綠色金融有利于適應經濟轉型、提升企業自身形象和社會信譽、防范環境風險[2]。
二、綠色金融發展狀況分析
自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方案》出臺以來,我國接連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逐步構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的完善推動著大量綠色金融實踐的落地。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風向標。2016年,中國首次把綠色金融議題引入G20議程。2017年,國務院決定以試驗區落實頂層設計,在部分省區建立創新試驗區,以差異化的地方試點同步試驗綠色金融可能的體制機制。
金融產品方面,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其中綠色信貸方面,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是興業銀行, 其在2005年與國際金融公司展開合作推出了節能減排項目貸款。2006年,興業銀行正式發行綠色信貸。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為8.2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比例為10%。綠色債券方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2016年中國在境內外發行的符合國際綠色定義的債券高達1580億元,占全球發行量的40%[3]。雖然如此,我國綠色金融仍處于探索階段。
三、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從各方面指出了全球綠色金融體系面對的障礙。具體到我國而言,主要存在產品創新不足、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不足等問題。
首先,綠色金融產品單一,創新度不高。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產品主要以綠色信貸為主,綠色保險和證券方面都出現了覆蓋范圍較小的問題。就綠色信貸而言,其形式以減少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貸款額度為主。另一方面,綠色信貸也仍以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為主,綠色信貸的期限結構相對單一[4]。
其次,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就綠色信貸而言,國有大型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仍是主力軍,根據各銀行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2016年來自五大國有銀行、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的綠色信貸占比合計達77.5%。相比之下,股份制銀行的參與明顯不足。
最后,雖然我國明確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但在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及具體實施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雙方發生了概念沖突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標準還未統一,這將抑制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方面與國際機構開展合作。
四、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相關建議
建立健全綠色金融市場機制,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需要建立適當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除了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最終需要金融機構通過不斷創新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運用金融手段解決綠色金融產品市場中存在的期限錯配等問題。
第一,政府可通過信貸、監管政策等方面引導激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長期來看,在我國這樣一個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下,綠色信貸依然會是綠色金融的主要手段,為商業銀行營造良好的綠色金融環境仍是重點。激勵措施方面,根據國際準則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進行評估,對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銀行給予政策扶持,調動其積極性。具體可從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監管以及貸款風險權重等方面給予優惠。信貸政策方面,允許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以籌集期限較長、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彌補綠色信貸以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為主的問題;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針對該指導目錄提供不同等級的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除了綠色信貸,還應積極探索非信貸類產品,積極建立權益市場以供交易綠色金融證券產品,探索包括保險、信托、租賃的全綠色金融產品線。
另一方面,發揮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激發互聯網金融在綠色金融方面的產品創新活力。互聯網金融具有解決信息不對稱、深入長尾市場、降低交易成本等優勢,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5]。首先,基于大數據與區塊鏈,互聯網金融能夠高效監測企業社會責任、綠色發展行為,能夠通過智能化合約降低綠色金融風險,促進企業的綠色科技創新。其次,互聯網金融可有效解決偏遠落后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對于解決落后地區企業的污染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最后,互聯網企業具有創新活力,能夠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典型的案例有阿里巴巴推出了綠色保險產品,通過提取用戶的低碳行為數據,評估用戶的健康狀況,進而給予保費優惠,能夠帶動全民參與綠色經濟發展。
五、結語
綠色金融的發展關乎我國的環境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經之路。我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體量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面臨著產品創新不足、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不足等問題。應通過完善法律體系、出臺相關的鼓勵性政策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具體可從完善信貸政策、提高貸款貼息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加強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低成本、覆蓋面廣、大數據的優勢,使互聯網金融與綠色金融形成互利共贏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李曉西等.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J].金融論壇,2015,(10):30-40.
[2]汪江.綠色金融:一個對商業銀行有戰略意義的發展方向[J].國際金融,2016,(08):18-22.
[3]周潔.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8,(15):80-81.
[4]董捷.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13,(03):156-160.
[5]婁飛鵬.互聯網金融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優勢與路徑[J].西部金融,2015,(06):4-7.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