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高群王 蔡金龍
摘 要: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對現在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當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通過對一些教育APP的使用和測評,優選5種教育APP,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以此探究“教育APP+課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針對智能手機出現干擾學生學習的問題,提出“平臺—教師—學生—家長”四個方面相互監督配合的策略。
關鍵詞:智能手機;教育APP;初中數學;課堂
一、問題的緣起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中小學生隨身攜帶手機已經成為生活常態,呈現出許多弊端。許多教師和家長視手機如洪水猛獸,其實我們都明白:手機僅是工具,使用不當的是我們自己。
在當前的教育理念下,課堂的高效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判斷課堂優劣的重要指標。在許多學校中,已經將PPT、白板、學案、微課等整合到我們的課堂。相對于過去的“粉筆+黑板”組合,我們向前走了一步又一步。在當今倡導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浪潮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嘗試將智能手機里的教育APP融進初中數學教學。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看到了智能手機給初中數學教學帶來的便利,也遇到實施操作中出現的不同困難。正是這樣的利與弊,促使我完成這篇研究。
二、尷尬的現狀
1.智能手機能否長期輔助教學
互聯網將世界變小,將資源共享。現在我們只要將手機連上網,就能獲取相應的知識。在假期的時候,筆者為中考復習共錄制43節微課供學生假期學習。但是后臺數據顯示,觀看效果不佳。初時,學生由于內部動力和微視頻的新鮮形式取得一些效果,然而并沒有達到預期中的良性循環。有的學生將家長捆綁,家長首先堅持不住,學生也漸漸放棄。有的學生以觀看視頻教學為理由,借此機會偷玩手機。被家長發現后,對此情況“一刀切”,禁止孩子使用手機。還有部分學生因為種種不同的原因,根本沒有觀看視頻。以致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預設的學習環節也無法正常開展。久而久之,教師泄氣,孩子泄氣,家長泄氣,利用智能手機輔助教學也就不了了之了。
2.手機“窘”境
玩游戲、購物、支付、看視頻、看新聞、刷微博、互動聊天已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功能,還有看小說、聽小說、錄歌、錄視頻、拍照以及各種各樣的APP應用功能讓人眼花繚亂愛不釋手,不必說孩子如何如何,就連許多成年人都無法成為手機的主人。手機這樣的“窘”境,教師和家長又怎么敢放手,讓孩子自主使用手機?因此,關于智能手機是否應該融進初中數學教學?怎樣融進?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
三、目前我國研究現狀
關于智能手機融進課堂教學,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認為智能手機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王竹立在《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中說:“手機公開進入各級各類學校與課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是做好準備主動“迎接”它進入還是讓它“破門而入?”可以說,不會很久,我們的教師將不得不與手機這個“第三者”在課堂上和平共處,學生會越來越頻繁地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查找資料、做練習、看微課視頻、交流信息、發微信、錄音錄像、直播課堂教學……甚至可以做到教學相長,糾正教師講課時的一些錯誤等。”[1]這說明智能手機進入課堂輔助教學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教師怎樣順勢而為,利用好智能手機,既是對教師新的要求,又是對教師新的挑戰。王曉婷在其《開展手機教學提升中職數學教學有效性》中,也說明了“手機進課堂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2]張虹在《城市中小學生手機移動學習可行性與需求實證分析》一文中指出:“未來,手機移動學習將成為我國中小學生重要的數字化學習方式。”[3]
同時,在一線奮斗的教師也在不斷嘗試教育APP的使用。如:劉永忠老師嘗試微信群圖片、語音交流;碎片化時間學習微視頻;利用網絡平臺等手段幫助學習[4]。韓芳、秦佑寬也在嘗試手機在課堂上的使用,提出一些教育APP的助學軟件應用[5]。高校教授魏嵬利用智能手機的mathematicas軟件探索和應用高等院校的數學教學[6]。還有許多教師的經驗和感悟,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四、“教育APP+課堂”的實踐應用
智能手機應用在初中數學課堂有巨大的便利。它自身的功能就非常強大:(1)交互功能。學生和教師可以即時共享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教育資源,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等交流討論。(2)查詢搜索功能。只要將智能手機接入互聯網,學生就可以隨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相對電腦更加便攜簡潔。(3)錄音拍照功能。便于學生記錄和存儲教師授課內容,利于課后鞏固反復查閱。(4)觀看閱讀功能。學生可以隨時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觀看教育視頻和閱讀教師預留的文本材料。(5)教育APP的應用。馬玉慧、趙樂、李南南、王碩爍在所寫的《新型移動學習資源——教育APP發展模式探究》中,“將教育APP界定為:運行于智能移動終端的,能夠幫助學習者學習的應用程序。”[7],通過對此類APP的篩選和嘗試,筆者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應用以下五款APP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數學。
(一)洋蔥數學
洋蔥數學APP是一款微視頻教學軟件。它的優點是短小有趣、形象直觀、可以離線觀看。我們可以隨意地選擇年級章節的具體內容,在每一個視頻中還會加入基本題型供學生練習。在視頻觀看結束后,還可以進入練習,獲取配套習題。通常是3~5道習題,難度偏低,如果做錯習題,不僅會有具體的解析,同時會再更新幾道類似的相應習題。洋蔥數學利于學生自學,對一些知識掌握不全面的學生來說,是補全知識網絡的優秀教育APP。
不過,筆者認為:洋蔥數學有其突出的優點,但是從思維訓練的方面來看,仍然是講授式,沒有過多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數學本質的探究仍顯不足。
(二)GeoGebra
GeoGebra軟件是非常強大的制圖軟件,與我們熟悉的幾何畫板功能相仿。不僅可以在電腦上使用,也可以在智能手機的應用商店里下載GeoGebra APP。它的優勢在于功能強大、操作簡單,并且完全免費,它的缺點是受限于智能手機的屏幕尺寸,需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圖形的大小,對點的確定要精準。制圖時由于手指觸碰范圍大,有時會產生誤差。但是在電腦和平板電腦操作時,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在探究初中數學幾何問題時,利用GeoGebra APP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幾何圖形具有的性質特點,也可以演示動點、動線的運動軌跡。
(三)Mindjet Maps
Mindjet Maps是思維導圖軟件。它和GeoGebra軟件一樣,既可以在電腦上應用,也可以在手機上操作。對于初中數學學習,思維導圖是很重要的學習工具。首先,它利于知識點的歸納整理,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知識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其次,利于分析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從屬關系;再次,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將知識重組合并,使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脈絡。
(四)作業盒子
作業盒子APP是一款課堂補充練習,課后強化作業的移動作業工具。筆者在備課時,精心挑選對應習題,在課堂教學時即時發布,大多數是以選擇題為主。通過作業盒子APP,能夠立即得到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反饋。如:每道題的正確率;哪些學生做錯了,錯誤選項是什么;學生的訂正情況等。利于教師分析學情,對癥下藥。同時也減少了教師的批改量。
在課后可以通過作業盒子APP發布作業強化所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作業。教師只要打開作業盒子APP,就能有針對性地督促學生完成作業或者訂正錯誤,并且可以記錄分析學生一個周期內的作業完成情況與錯誤較多的問題所在。
五、反思與總結
不可否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對于教育教學,無論是有益的一面還是危害的一面,都在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對于教育理念的沖擊和教育形式的變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要想利用好智能手機的強大功能,必須從“平臺—教師—學生—家長”四個方面相互監督配合。現在的教育APP琳瑯滿目,魚龍混雜,因此建立一個公益性的、規范性的、科學性的管理平臺至關重要。有些教育APP前期經營很好,后期從免費轉為收費,形同雞肋;還有個別教育APP通過一些獎勵機制拉攏教師吸引學生,然而在實效和內容上卻不盡如人意。作為教師,要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敢于變革教育模式,只有走在信息技術的前列,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將這些教育APP工具利用好,利于初中數學教學。作為學生,要有自控力,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機,應用好教師與其交互的教育APP,以此提高成績。作為家長,要配合教師工作,要監督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和頻率。只有這四個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將智能手機融進初中數學教學,形成“教育APP+課堂”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雜志,2015(4):15-16.
[2]王曉婷.開展手機教學提升中職數學教學有效性[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7(3):57.
[3]張虹.城市中小學生手機移動學習可行性與需求實證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6):42.
[4]劉永忠.智能手機:數學校外教育的好幫手[J].中國校外教育,2017(5):17.
[5]韓芳,秦佑寬.智能手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43-44.
[6]魏嵬.開展數學手機軟件教學提升數學應用效果[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12.
[7]馬玉慧,趙樂,李南南,等.新型移動學習資源:教育APP發展模式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4):6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