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初中體育課不僅是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能的重要渠道,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也有積極影響。首先對初中體育教學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初中體育教學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具體的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策略,以期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作用。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學生心理素質;鍛煉途徑
初中生心理素質不夠成熟,而且普遍存在較強的逆反心理。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并為其提供有效的指導。相關研究表明,在學生的體育鍛煉過程中進行心理素質指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視度較低,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導方法,需要加強此方面的研究,讓體育課切實成為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有效途徑。
一、初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作用
初中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是否存在較強的影響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整學生的身體機能,增強學生體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還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在輕松、愉快的體育鍛煉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特別是目前初中學生普遍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自我認知的覺醒和對世界的不完全認識,容易讓學生陷入思想和心理誤區,進而產生厭學、自卑等心態,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針對這一問題,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精神的感染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形成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競爭心態,幫助學生度過心理成長的難關[1]。
初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鍛煉本身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形式,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可以使其在鍛煉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動作協調性,這對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有著重要幫助。良好的健康狀態可以幫助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接受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指導。(2)體育鍛煉具有一定強度,能夠磨煉人的意志力,比如進行長跑訓練,絕大多數學生的身體條件都能夠滿足完成初中長跑訓練任務的條件,完不成任務的學生通常是心理問題在作怪。通過經常開展長跑訓練,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完成訓練任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勇于面對困難和挑戰,挖掘自身潛能,這對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重要幫助。(3)內涵豐富的體育鍛煉精神包含心理指導的內容,無論是公平的體育競爭精神,還是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都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可以為學生的心理素質成長提供積極的指導。因此,應充分利用初中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渠道,讓體育鍛煉發揮出更多的積極影響作用[2]。
二、關于加強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必要性
(一)體育教學缺乏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關注
雖然初中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但是從目前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這種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受傳統體育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體育教師認為開展體育教學就是完成體育知識、技能教學方面的任務,讓學生能夠通過體育課學習,掌握體育常識、體育運動規則,學會各種體育運動的方法和技巧。這種認識過于片面,沒有深刻理解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按部就班地組織學生進行熱身運動,講解體育運動知識,然后讓學生進行訓練。在學生的訓練過程中,也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難以發現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心理障礙。在此情況下,體育鍛煉對于學生心理素質成長的積極作用自然難以發揮。因此,必須提高思想層面的重視,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放在體育教學的重要位置上[3]。
(二)體育教學缺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決定的,比如上籃球課,就采用籃球運動的相關訓練方法進行教學;上田徑課,則采用田徑訓練方法。在較為固定的知識和規則講解環節、熱身運動環節,也缺乏教學方法創新能力。再加上體育教師本身缺乏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關注,難以實現心理素質培養內容的有效滲透。體育教師要想獲得良好的學生心理素質鍛煉效果,就必須實現體育鍛煉內容與心理素質鍛煉內容的有效融合,并積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引導方法。由于教學方法的缺失,不僅不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還容易使學生喪失體育鍛煉興趣。因此,必須盡快對體育教學方法做出改進。
(三)體育教學缺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吸引力
如果在初中學生中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各個學科的喜愛程度,體育課通常會排在前列。但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就會發現,許多學生喜歡體育課的理由不是真正熱愛參加體育鍛煉,而是相比于其他學科,體育課更加放松。從體育課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兩種較為極端的現象,要么課程內容過于緊湊,訓練強度較高,讓學生望而卻步,產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畏懼心理;要么課程內容過于寬松,難以達到相應的體育鍛煉目的,自然也難以讓學生在鍛煉過程中感受體育精神。從本質上來看,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喪失興趣。要想發揮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還要從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著手。總之,就目前的初中體育教學開展情況來看,迫切需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并找到可行的教學改進策略[4]。
三、初中體育教學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具體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信心和興趣
要實現體育教學的心理引導作用,教師首先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學生基礎體育運動水平的差異和性格差異等。切實以學生為核心,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體育鍛煉。這一代初中學生的個體意識普遍較強,許多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育運動愛好,比如喜歡籃球運動的學生,通常對NBA比賽和球星較為了解,與學生談論此類話題,學生總是非常感興趣。良好的溝通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的第一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體育運動愛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跨越師生之間的溝通障礙。在對學生產生足夠的了解后,可以采取分層分類的教學設計方法,根據學生的基礎運動水平和運動愛好對學生進行分組,合理控制不同分組的訓練強度和難度,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體育鍛煉過程中。對于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可通過采取趣味性的講解方式,讓學生了解體育運動規則,掌握體育運動小技巧,并開展難度適宜的訓練,幫助其快速提高運動能力,讓學生收獲自信心。對于基礎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采取競賽的方式進行訓練,激發學生的“斗志”,從而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二)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體育鍛煉
在采取分層分類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還要注重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形式,以往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喪失體育鍛煉興趣。同時在教學方法的選擇過程中,也要考慮學生心理素質指導方面的需求,通過巧妙設計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產生更多思考和感悟,主動走出思想和心理誤區。比如在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開展一堂精彩的多媒體課,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介紹該項運動的發展歷史、著名運動員等,宣傳體育文化知識。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建立對新運動的認可和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可以邀請對新運動項目有所了解的學生,上臺為大家介紹這個運動項目,并談談自己對該項運動的理解和感悟。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收獲成就感,為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而自豪。在接下來的教師演示過程中,則可邀請對新運動不熟悉的學生與教師一同做動作,充分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調動其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做好這些鋪墊工作后,再組織學生來到運動場上,利用相應的體育器材開展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通過設計不同的游戲環節,幫助學生更輕松地掌握運動技能。同時發揮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情調節作用,讓學生充分體驗體育學習帶來的快樂,減輕平時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和煩躁情緒。
(三)采取挫折教育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
當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整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可以采取挫折教育方法,讓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磨煉意志,迎難而上,并注重引導學生總結參加體育鍛煉獲得的進步和產生的感悟,使學生可以將體育鍛煉精神運用到平時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謂挫折教育方法,就是在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故意設置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同時也要保證學生具有完成的潛力,從而讓學生在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心理素質的鍛煉。比如在400m跑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采用適中的速度完成任務,教師站在終點處,當學生快要完成任務時,教師發布新的任務:“加油!不要停!繼續沖刺50m!老師在終點等你們!”學生在聽到新的任務時可能會產生“怎么又加任務”的想法,教師應繼續對學生進行鼓勵:“老師知道400m跑根本難不住你們,現在拿出你們的真本事,讓老師看看你們還有多少潛力!”此外,以比賽的方式開展體育訓練,也是培養學生抗逆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比賽的緊張氣氛下,尤其是處于劣勢時,最能看出學生的抗逆能力。教師通過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反敗為勝,往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勝利的喜悅。
(四)有計劃地增加體育鍛煉強度,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
要實現體育鍛煉對于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積極影響,必須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并控制好體育鍛煉強度。只有在學生獲得充分參與體育鍛煉的前提下,才能深刻理解體育精神,形成健康、樂觀的心態。教師應通過加強平時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開展體能測試、心理測試等方法,了解學生的運動水平、心理素質水平,從而合理增強體育鍛煉強度。應保證體育鍛煉強度稍稍高于學生能夠承受的強度,從而激發學生潛力,獲得進步。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根據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有計劃地增加體育鍛煉強度。這種循序漸進的鍛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乃至工作都有重要幫助。此外,教師還要通過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同時提高體育教學中的體育運動鍛煉效果和心理素質鍛煉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教學是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其作用價值和目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缺失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為教學改進提供方向。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滲透心理素質引導的內容,并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并切實在鍛煉過程中,獲得心理素質的磨煉,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和適應力,形成健康的心態。
參考文獻:
[1]谷美榮.初中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N].發展導報,2017-11-14(B31).
[2]馮強.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8):69-70.
[3]王成.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29):159-160.
[4]王志國.初中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2):73-7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