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椿明
摘 要:現代社會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教育資源都在網絡呈現。因此,教育事業應該吸取精華,在教學中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使之助推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對互聯網技術在中小學輔助教學中起到的積極意義進行了詳細說明,并且對于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輔助教學;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輔助教學在中小學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國廣大中小學普遍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在學生學習技能的同時開闊了視野。互聯網教學資源對中小學教學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
一、互聯網技術在中小學輔助教學中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瑞士教育家皮亞杰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互聯網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任課教師利用計算機、互聯網等設施,創設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視覺、聽覺上耳目一新,充分調動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月球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相對陌生;在教學《月球之謎》時,教師借助互聯網資源,把搜索到的相關信息做成多媒體課件,把皎潔的月光、美麗的傳說、神秘的月球、人類登月以及關于月球的奇異景色圖片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孩子們面前,再配有悅耳的解說,孩子們仿佛置身于神秘的月球世界,讓學生產生新奇感,最終激發出強烈的探索熱情。
2.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20世紀80年代后,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習觀念已被國內外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普遍認同。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整合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合作交流、批判和反思,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網上資源與多媒體網絡環境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條件:首先,互聯網資源為研學提供關于自然、社會、生活以及各學科的教育、研究、探索、實踐的素材;其次,基于互聯網的搜索引擎、相應的電腦軟件亦可為研學提供輔助工具;最后,基于網絡的教學支撐平臺,特別是基于Web的協作學習平臺,為研學提供了交流、協作和項目管理工具。
3.拓寬知識面,活躍思維,培養想象力
網絡上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知識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就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積累更豐富的知識,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也會更活躍。如在進行地理、歷史等教學前,引導學生上網搜集相關的背景知識。由于學生在網絡中已閱讀了充實的材料,課堂上踴躍發言,同時,每位學生搜集重點不同,通過交流發言,這些搜集到的資源與教材發生碰撞、摩擦和融合,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摩擦和發散,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收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人為原因、技術、資源等因素限制,使得互聯網輔助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秀網絡教學課件不足
現在社會是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社會,各種網絡資源層出不窮。但單就網絡教學課件而言,普遍存在:教學課件僵硬、單一;與課程資源契合度較差,開發的軟件僅僅是低級組合;網絡課件忽視教學特點,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我們不斷豐富、更新資源,把優質的、最新的教學信息,通過數學化的形式開發供大家共享。
2.教師知識更新慢,網絡輔助教學整體利用率較低
目前,部分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普遍缺乏互聯網知識,對互聯網輔助教學不積極;再加上,互聯網課件制作相對繁瑣,導致網絡輔助教學的利用率不高。
3.師生與多媒體課件交互有限
相較于傳統文字媒體,互聯網資源的傳遞速度、信息量占有很大優勢;與廣播電視媒體的單向傳播、點到面的傳播模式相比,互聯網確實可以做到雙向傳播。但是,互聯網教學過多強調了學生的“學”,學生短時間內授受大量信息,如果失去老師的引導作用,缺乏老師的針對性授課,容易導致教學無序化;同時,由于缺少面對面的溝通,造成“教”與“學”的相互孤立。
三、結語
鑒于以上幾點,如何才能使互聯網更好地服務于中小學教學,關鍵在教師,這是關系到互聯網輔助教學成敗的決定因素。互聯網輔助教學是一個新型教學活動。因此,教師一方面必須改變觀念,加強學習;讓自己由“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轉變,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灌輸轉化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加強自身的智能結構建設,掌握各種現代教育技術,同時,在教學思想、內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加強學習。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改的優化,用先進的教學技術造就優秀的新世紀人才,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環。互聯網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都是一種機遇、一種挑戰,只有不斷學習、努力進取,才能跟上時代潮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