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青
摘 要:學習評價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體育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關鍵。在體育課堂中,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從而發揮出課程的最大價值,是一線體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學習評價;實施策略;注意問題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形式要多樣化,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體育課堂評價需要適應改革的要求,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內涵,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一、評價的概念
評價是以某種特定的目標為出發點,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某項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測試,最終對工作質量或取得的成果進行判斷和評定的過程。
二、評價策略的變化
1.評價目的變化
課程改革后,體育教學的評價目的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全體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體育課堂中,學習評價應注重發展,使學生不僅在學習成績,而且在自己擅長的各個領域都能有所進步,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2.評價標準的變化
課程改革后,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在對全體學生進行評價時,采用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與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具有客觀、公正、靈活的特點。在對學生的運動技能進行評價時,將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在對學生的運動成績進行評價時,除了以絕對性的體育分數作為標準,還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以及學習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能力。
3.評價內容的變化
課程改革后,體育教學的評價內容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不僅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身體素質進行評價,還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表現、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能力等進行評價,以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內容為依據,我校結合實際設計出了包括身心健康、運動技能、學習態度、自練與合作能力、保護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等在內的新的評價內容。
4.評價形式的變化
課程改革后,體育教學的評價形式逐漸多元化,改變了原來單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形式,注重以多元的評價形式促進學生的發展。基于此,我校形成了包括學生自評、互評、集體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在內多元化、全面的教學評價形式。
5.評價方法的變化
課程改革后,體育教學的評價方法強調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方法的選擇。其指的是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課堂表現、學習方法、態度和行為、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評價。學生最終體育成績的確定是將以上各項標準所取得的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再與學生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成績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以全體學生為本,同時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所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三、進行體育教學評價應注意幾個問題
1.價值取向的轉變
經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育課程中引入了一個新的主題——健康,健康第一成為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2.管理方式的轉變
一些領導在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時存在片面性,他們看到的只是個別學生而不是整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被他們所忽略的,正是課程標準所重視的。因此,體育老師要放下思想包袱,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實踐課程標準精神,使領導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標準。
3.課堂評價的轉變
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發展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特征。傳統的體育課堂完全由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教法、活動形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結果學生提不起興趣,自然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進行評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尋求發展。
4.教學效果中的養成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發現教師的教學設計并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帶來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怎樣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成為教師們面臨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們要利用教學改革的這一契機,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力求在這一方面有所進步。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和學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更親密了,學生比以前有更多話語了……這是教學改革帶來的進步。但盡管如此,我們發現在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去思考,尤其是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比如評價是否客觀、公正、準確、全面等,這些都值得教師去認真研究、反思,從而探索出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評價方法,發揮出課程的最大價值。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