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進邦 張玉婷
摘 要:教學效果的強化與師生關系是否和諧有緊密聯系,師生關系從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教育教學活動。師生關系相處中,通常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從學生視角出發,力爭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學校管理者應該強化教師的師風建設,督促教師專業技能不斷提升,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讓師生關系的載體更加豐富。
關鍵詞:學生視角;師生關系;良性
我國傳統的師風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占據了引導與核心的位置,對于師生關系的構建會產生重要影響。教育教學的實踐也表明,教師嚴于律己、高尚的德行能夠為學生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這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基石。學校在構建師生關系建設中,應該將教師的品德置于第一位,體質建設盡量做到將教育、考核、監督以及獎懲制度等高度的統一。師德建設應該貫穿于對教師的注冊登記、教育培養、崗位聘用、業績考核、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不同環節,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得以體現。現階段,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學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但是,管理者應該對“學高”與“德高”進行區分,不可因為教師學術水平高、科研成果豐作為評判師德優劣的依據。因為高層次人才的示范性和明星效應,學校要把“德”和“才”放在同一天平上來考量,多引進一些能熱愛學生、潛心琢磨教學而不是僅僅“獻身科研”事業的人才,推動學校的師德建設。
一、突出的專業技能
通過社會交換理論可以得知,人的行為會受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以此為視角,可以發現,只有師生關系互動良好,教師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感性需要時,學生才會產生主動跟教師溝通的意識,師生關系才可以持久保持。以此為建設目標和目的,就需要教師能夠未雨綢繆,對專業知識能夠不斷進行鉆研,明確教師職責,樹立教書育人的使命,如同陶老先生的名言“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做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21世紀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韓愈有言“術業有專攻”,“聞道”的先后之別并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恐慌感,積極做到學在前、行在前,在教學與生活上做出表率。明確自己的崗位需求,不斷深化專業理論知識,投身于實踐,始終將提升個人素質作為前進的目標。學校在師資建設方面,應該堅持人才資源為第一資源的觀念,從多處入手,采取多項舉措展開建設,創建師德高尚、專業技術過硬的師資團隊。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優化教師培訓體系,體系的構建應該涵蓋教師職前與職后,讓教師能夠產生一定的危機感,促使教師可以積極地做出學術科研,走在學科之前,及時掌握學術動態;第二,拓寬教師的引進渠道。管理者可以與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從各崗位挑選部分優秀的人才,聘用完成教學任務。
二、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論出于什么階段的學生,上學的目的就是能夠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掌握更加先進的學習方法,為以后的發展提供基礎。課堂是師生溝通和互動的最佳場所,也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屬于教育體制下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人際關系。在學生心中,優秀教師應該是對教學任務認真設置,可以滿足“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并非僅僅是放任學生學習,無視上課表現,或者只是為跟學生套近乎,以玩笑來拉近關系的教師。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大學生未來有一定的重視度。有自己的教學準則,嚴于律己,采取先進的教學方式,避免濫發揮“好人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不斷地吸取先進經驗,發揮創新性思想,用更加開放式的方法教學,用平和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給學生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加強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培養發散性思維以及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學習效果將會更好。
三、豐富的師生載體
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責任的主要方,起著主導作用,應增強積極主動性,有意識地增加與大學生的交往時間。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課堂上與大學生的正式交流;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有效把握課余時間,與大學生進行非正式的交流,縮短因維護自身的社會角色所形成的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與大學生進行教與學之外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既做良師又做益友,既做嚴師又做學長。
小學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時,通常是將師生關系作為開展基礎的,師生關系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所以,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秉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用更加積極的姿態面對學生,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創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國家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彭虹斌.農村中小學師生關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鎮的歷史人類學調查[J].教育科學研究,2011(2):47-54.
[2]周穎,李偉.論教師在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中的主導作用[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85-86.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規劃課題《師生關系的構建與發展趨勢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號GS[2017]GHB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