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藝
摘 要: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方面也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以保證教育血液的更新和活力,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努力完善不足之處,改進各個教學的環節,無論是教師對課堂的主導部分,還是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參與積極程度部分,都可以對癥下藥,力求打造更加優質的初中生物課堂。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習興趣;雙邊教學;教學方法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繁重的各科學習任務下,更容易產生畏懼心理,也就會影響到生物成績的上升。因此,教師需要找準關鍵點,推動學生克服負面情緒,產生正面的好奇和興趣,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素質,熟練地掌握教材內容,運用多樣化和綜合化的教學方式,使生物課堂變得有趣起來,學生也能更容易融入和樂于學習,師生共同營造優質的課堂教學氛圍。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的學習需要學生真正地走到自然世界中去,而局限于教室內的看不著摸不到的純文本教學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也就無法跟著教師的講解節奏,適應教學進度,教師需要積極地創造課堂教學資源,化無為有,在有限的教學環境中最大程度地實現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單純地給學生講解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的概念的話,學生容易產生云里霧里的模糊狀態,教師可以搬移來一株綠色植物,同時聯想四季變化過程中植物的榮枯現象,提出問題,是什么決定著植物的存亡,并且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下,逐步地從現象開始著手思考蘊含的本質問題,在問題超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的情況下,學生出現認知失衡,出現焦慮的心態,也就會渴望尋找答案,來解決自己的疑惑,學習興趣由此產生。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作為課堂的“主人”的感受,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其自信心。在學習“花的結構”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自己在校園的植物中觀察各種各樣的花的特色是什么?有的學生會發現不同花的花瓣構造不一樣,大小和顏色也不盡相同,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發表自己觀察的結果,教師要予以積極的肯定,之后再引出花的本質結構,雖然花的形態各異,但是最為本質的結構卻是相同的,都是由根、莖、葉所組成的,讓學生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和生物學科中的本質規律相結合,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學生對于課堂的融入度也會更好,對于原本枯燥的生物學習也會提升一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出發點,它不僅能夠觸發學生在課堂的精神氣象,還能夠帶動教師的教學熱情,構建積極的課堂氛圍。
二、實施雙邊教學的模式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體,生物課堂教學教師要避免采用單方面的“滿堂灌”的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地把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而要注重兩者的平衡點,做到恰當的雙邊教學。教師在講解“生物的生活環境”的時候,可以將學生按照一定的能力、智力水平分為不同的小組,再分配學生相應的討論目標,小組進行自主討論和總結最終觀點,再在班級里進行陳述,和大家交流。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進行學情把控,并且控制討論環節的進度,隨時點撥學生討論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而小組自主討論又能夠鍛煉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給自己的固定的知識,獲得知識的方式是靠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得來的,有助于課堂成為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參與的課堂,活躍生物教學的氣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加強對課堂的監控,因勢利導,轉化為有利的課堂教學因素。如在教學生物的進化這一章節時,教師講解兩棲類、哺乳類、魚類、爬行類生物的心臟結構進化特點,學生標新立異地將蚯蚓的心臟結構拿來比較,并提出生物心臟進化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雖然這超出了教師課堂的預設,但是教師應該靈活應對,讓學生順著這個思維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將突發的課堂問題成為輔導教學的有利因素。
三、教學方法的靈活化
許多教師在經年累月的教學過程中容易形成自我的一種教學模式,并且陷入思維定式中,難以創新,因此教學方法的靈活化使用也是打造優質的生物課堂的重要手段。除去常規化的教師口頭講述以外,在生物課堂中,還需要借以其他的方式輔助。例如,在講解微觀世界的細胞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顯微鏡細致地觀察細胞的生命狀態,以獲得直觀的感知,更或者是借助于實際物體的輔助,講解植物,就可以借助真實的花卉或是綠色植物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讓學生縮小與生物和自然之間的距離感。同時,在現代化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下,多媒體教學也已經成為更為流行和實用的方式,通過多媒體展示,模型化或是直觀化地展現生物世界,讓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認知解答。靈活化地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讓生物課堂變得不再單調,學生也不容易覺得枯燥無味。
打造優質的初中生物課堂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參與創新,促使教與學兩方面的共同進步,使生物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慧.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J].新課程(中旬),2015(12).
[2]周珊珊.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及教學方法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