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 微課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信息技術手段,其自身“短小精悍”、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及可反復觀看等特點,有利于彌補當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之間的多方面不一致的情況。文章通過對傳統教學課堂特點及微課的特點進行分析,提出二者在各自特點上的互補教學模式,并對其科學有效應用的簡要模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微課 短小精悍 傳統教學 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course is a new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tho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and fine", no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and repeatable viewing are helpful to make up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pects for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classroo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ourses, and proposes complementary teaching modes of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unds the brief mode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
Keywords micro-course; short and f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effective application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在小學、中學、甚至高校課堂出現了多種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教學、對分課堂教學、微課教學、慕課等新方法新途徑。但新的教育技術如何有效地植入到傳統的教學課堂,讓傳統的課堂優勢與新的教育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二者各自的優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值得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反思,不斷修正的一個重要任務。
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他的特點決定了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課堂,但它獨有的特點也是傳統課堂教學不具備的,充分分析微課的特點,結合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利用微課的優勢特點,彌補傳統課堂在教學時間、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如此才能將微課有機地與傳統教學課堂結合起來,讓傳統課堂的優勢與現代教育科學技術有效地結合利用。
1傳統教學課堂在教學中特點分析
傳統教學主要是課前倡導學生提前預習,課堂上由老師對知識進行講解,一般講解的特點以概括、精要講解為主,鑒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及學生在智力結構與思維的非認知因素之間差異,對照教材中知識點面面俱到且兼顧到每位同學的知識盲點進行講解一般是沒有必要的,也是在現實中不可行的,課后一般要求學生做章節練習進行復習以及鞏固訓練。以上就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操作流程。
可以發現在傳統教學中,課前與課后都是以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為主,只在課堂教學環節才有師生共同的教學互動,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及定量的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環節,師生互動在現實教學中,無論是從師生互動的時間上還是從學生互動的受益數量上都是很有限的。
下面具體從幾個方面來對傳統教學課堂在教學中的弊端進行分析。
(1)傳統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忽視了學生個體間不同的學習特點。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講授占用絕大部分時間,同學們無論對所講授知識預習與否,預習程度差異如何、知識已掌握的程度如何,都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聽同樣的知識同等程度的講解。有的學生領悟能力強,有的同學理解能力弱,有些同學側重于表層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有的同學卻側重于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但他們仍然要按照老師統一的教學節奏進行聽課。另外,在課堂提問的學生人數也相對有限,大部分同學在聽課過程中的疑問無法通過當堂提問得到老師的回饋,學生的學習反思更是難以與教師取得深入的交流。
因此,共性的“教”與個性的“學”之間產生了矛盾。
(2)傳統教學對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關注多,對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的關注度不夠。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備課、講課、作業講解,而學生的課前預習及課后的練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預習與課后練習時教師的參與度都較低,學生在預習及練習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關鍵是在預習及練習中經常出現的與學生自身思維直接相關的個性化的問題如不能得到解決,問題的延續無法持續到課堂再對教師實施提問尋求解答。長期的積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得不到強化的情況下會逐漸被課堂上教師的共性的淺層性的解答所替代。
(3)傳統教學對知識點的講解只一次性呈現,無法多次重復講解過程。傳統教學在課堂上的知識講解只是一次性呈現,學生通過做筆記對老師的講解思路與重點進行記錄,有些同學甚至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這種方式非常考驗學生的專注力、語言理解能力、概括記錄能力及記憶力。學生如果對教師的講解接收度低,理解不夠,再加上不能再重復聽老師的講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這對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挑戰。雖然學生可以通過課間問詢教師那些課堂中疑難問題,但課間時間的有限及學生數量涉及面窄,都說明大多數同學采用這種方法顯然是不可行也不現實的。
(4)傳統教學課堂上為學生交流討論所預留的時間較少。傳統教學課程中,教師的講解一般不會被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所打斷,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遇到費解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會暫時記錄下來,一般都不會打斷教師的講課節奏,而過后再詢問教師的情況也因種種原因而減少。因此,在課堂上對新知識或難點引發的討論幾乎沒有。學生聽課中臨時出現的有啟發性的思考大都被被動聽老師講課而取代,后逐漸淡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漸漸被弱化,精力集中在快速理解與記憶上。
2微課在傳統教學中應用的特點分析
(1)微課時間短,內容精要,學生易接受,不易感到冗長繁瑣。微課一般選擇課程中的重難點進行錄制,錄制過程中精敲細打,在語言表述的準確性與邏輯的科學性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再加上時間短,可反復觀看,學生容易接受,不會因內容冗長而感到厭煩。
(2)微課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課前課后都可以進行學習。微課一般通過網絡第三方平臺發布給學生,其觀看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可在有網絡的終端設備上觀看,課前可以觀看下節課程的概要,課后可以觀看上節課的重難點,彌補在傳統課堂上課程教學內容上的不足。
(3)微課可以反復播放,適于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反復學習鞏固。微課相對于傳統課程教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重難點內容的講解可以反復多次進行,學生可以對在課堂上理解不透的知識點進行多次觀看并思考,從容地將自己的理解與反思記錄下來,不用再擔心因自己停下來思考而錯過教師講的下一節內容。
(4)微課可以彌補傳統教學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關注不夠的缺陷。傳統教學中預習與復習都沒有教師的參與,在教師事先錄微課的前提下,學生的預習與復習都可以在教師錄好的微課陪伴下進行,提高了預習與復習的效果。微課不占用傳統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就預習中的共性問題及課后學生練習后反映的個別重難點進行微課的錄制,雖然看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從長遠看,錄制的課程微課可以在下次教學中反復使用,為建設課程教學及題庫資源做了事先準備,將是一勞永逸的工作。
3微課在傳統教學中的科學應用
微課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不足,那么微課如何科學有效地應用于傳統教學課堂呢?這需要充分考慮微課的特點及傳統教學課堂的不足,讓二者進行有效的互補。下面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來說明了微課的特點及其在教學中的對應應用(圖1)。
3.1 課前
課前通過微課對章節的邏輯結構及重難點進行梳理,對某章節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邏輯地位進行概要講解。通過以上微課的錄制,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用很短的時間概括地對下個章節的內容有個基本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本章節在整個課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增進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系統觀念的培養。
3.2 課中
針對課程教學中教材內容之外需要補充的知識內容及課外案例素材部分,課前提前錄制相關補充知識內容,利用課中通過微課進行有機的補充,以彌補教材內容之不足及教學案例的豐富,提升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課后
通過學生們的課后練習所反饋出的知識掌握情況,將知識重難點及學生反映普遍的知識點進行微課的精簡錄制,通過第三方平臺讓學生課外進行鞏固。另外,為了將課堂的時間更充裕,對于章節練習題的講解,更是可以通過微課將習題講解過程在課外分享給同學,同學們可以在課外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空閑時間進行學習。滿足了消除學生因個性化學習導致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化的需求。
由于微課學習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因此,在傳統課堂中學生臨時產生對知識的反思就可以正常地進行,在聽微課過程中,如果學生有對知識自己的思考與理解,可以從容地記錄下來,與教師交流。而不必擔心錯過老師講解的其他內容。這一點對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反思能力與批判精神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一點,在傳統課堂上是不易實現的。
4微課的拓展應用——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對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在這里不再多述,傳統的課程建設基本都是圍繞師資建設、教材編寫、習題庫建設、課件制作、試卷庫建設、教學方式方法、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展開,但在實踐中多注重于靜態要素的建設,如教材編寫、案例習題試卷庫的建設、課件制作等,而在動態要素如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知識呈現方式方法上的實踐研究較少,而微課作為知識的呈現手段,具備傳統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不同的特點,在而在課程建設中引入微課,將使傳統課程建設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知識呈現形式上都將更為豐富(圖2)。
微課制作短小精悍,可以長期保存,制作的內容涉及的基本上是一門課程在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或者是學生在做作業練習中普遍反映的知識點,或者用來支撐教學內容的典型案例。這些微課資源都可以在該課程的歷年教學中持續使用,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隨著課程所涉及專業知識的發展可以動態地進行修改更新。 (下轉第117頁)
微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是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從課程教學的長遠角度,將以上所涉及的微課資源在課程建設組員中進行分工,相互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制作,形成“課程微課庫”,就可以實現一次制作,長時間使用的效果,長遠來看,卻是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針對學生情況的變化及專業知識的更新,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精力投入中不斷地改進與更新微課的工作中,減少了在每次課程教學時間之外重復講解同一類知識的時間。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是將教學中的共性的、穩定重復的、重要的、疑難的內容通過有可保存性可反復觀看特點的微課解決,而將教學中個性化的、臨時的、動態更新的知識用傳統教學課堂來解決。不同的知識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現,滿足了學生在學習時間上、空間上、學習能力上等多方面的個體化差異。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2]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
[3] 徐永成,龔京忠,韓小云,陳紅梅.當前我國微課發展的主要問題與發展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