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 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傳數量巨大,種類多樣,文化內容豐富。如今“非遺”卻面臨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即是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傳承者老齡化、傳承人數量較少。如何更加全面的傳承“非遺”,利用數字影像記錄方式,充分發揮其客觀記錄真實性,已經成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性記錄的重要問題。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對未來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非遺”;保護;影像記錄;作用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明長河從未中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自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開展了18年,這期間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非遺法的頒布,更是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但是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仍有許多工作推進較難,許多優秀的傳統文以及手工技藝隨著傳承人的離去而無法繼續傳承下去。因此,加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傳承人的搶救性保護,使得這些珍貴的人類財富得以保存和延續,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影像記錄在非遺保護中的可行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含括文學、舞蹈、戲劇、手工技藝、民俗等眾多領域,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是要保護其按照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去變化,任何放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消亡和非理性的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不可取的。現今社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擠壓和改變著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許多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因為年齡和身體的原因,面臨著技藝失傳、后繼無人的困境。此外,手藝人無法依靠自己的手藝生活,紛紛轉行另謀出路,也是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乏力的原因。
隨著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更加輕松的記錄和傳播信息。利用影像記錄真實、客觀地記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技藝,利用VR、3D建模、全景拍攝、動畫制作等技術手段甚至可以呈現已經消失了的原生態環境。這樣,即便有一天物是人非,我們應然可以通過影像資料來進行研究和學習。
2 影像記錄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
2.1 影像記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有32項,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7項,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1項,總量居世界第一。要保護如此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單純依靠人力是無法實現的,我們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將瀕臨消亡或是難以傳承的項目非遺資源以紀錄片的形式完整的保存記錄下來,這不僅保留了珍貴的資料信息,同時也為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2.2 影像記錄為非遺的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
非遺是活態的傳承,“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是在一代代手藝人口傳心授中實現的,但隨著傳承人的生老病死,他所擁有的技藝以及對這門技藝所獨有的理解認知,都會消失。影像記錄通過運用傳統攝影、VR、動畫等拍攝技術,在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指導下,可以完整、客觀、真實的記錄(或再現)傳承人的生活軌跡、學藝經歷、技藝特點、心路歷程等內容,為非遺的傳承留下珍貴的歷史信息,同時也為后人對于項目的研究與技藝的學習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與借鑒。
2.3 堅持保護的原則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保護內容差異性令保護措施之間也存在差異性。我國歷史上始終都擁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近代以來開始受到西方國家以及文化的影響。農耕社會更加在并無準備的條件下,進入到現代工業的發展時期。因此,我國文化以及文明并非采取漸進式的方式在進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強勁轉型,進入到下一階段。為此,非遺的保護需要通過對原有文化成果進行充分合理的檢查,以便于更好的保留傳統文化價值。
3 非遺影像記錄的方式
非遺影像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個體拍攝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們往往憑借自己的喜好去拍攝,并借助自媒體和新媒體等方式分享。隨著社會各界對中國傳統文化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各類非遺有關影視作品和紀錄片被創作了出來,如電影《花腰新娘》《百鳥朝鳳》,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我國政府向來重視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2015年4月,文化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虎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意在將傳承人對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與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藝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下來,對傳承人的影像記錄就是搶救性記錄工作中的一項最重要內容。可以看出,非遺的影像記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目的不同我們應該選取不同的記錄方式。
參與式影像作為一種獨特的紀錄手法和工作方式,在非遺的影像記錄工作中應予以重視。
3.1 參與式工作方式
參與式影像概念的產生,大致是在上世紀70年代。具體而言,是為了降低被拍攝群體對攝像機的陌生感,通過訓練被拍攝對象參與攝像,使用攝像語言對個人情感進行展現的形式。此種方式能夠令被拍攝對象掌握話語權。參與式攝像當中,記錄著保持的是一種絕對客觀性,并不需要介入到攝影鏡頭之中,主要是中文化持有者角度捕捉文化生態現象。為此,可以說參與式影像記錄方式的關鍵與核心是一種獨立的記錄方式。通過攝影記錄將剪輯以及攝影的權利交托與參與群體。
3.2 參與式攝影在非遺工作中的體現
基于傳承人視角分析,非遺傳承記錄過程中,傳承人需要進入到保護工作本身。且會因為參與性提高,令傳承人能夠對自身的文化傳承行為產生認同感與主體責任。因此能夠徹底擺脫,傳承非遺中的表演意識,激發傳承者對非遺的重視和熱情。
如在具體開展非遺攝影記錄的過程中,傳承人通過實際拍攝會反復確認自己的影像資料,并對初步剪輯中存在的問題要求進一步重新拍攝。這些體現的是傳承人對非遺攝影拍攝的重視。在執行過程中,影像記錄團隊只負責協助記錄和指導設備使用和布光等技術環節。侗錦研究團隊成員與侗錦國家級傳承人一起制定拍攝計劃與拍攝角度,以及所要表達的內容,影像團隊予以技術支撐和約束。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像記錄方式具備有效保存“非遺”內容的能力,但是就我國文化遺產繼承角度分析,單純內容與形式上的記錄,并不能解決我國存在的缺少對文化背景以及文化意義方面的真正繼承。因此,影視資料記錄的更深層次意義在于發現“非遺”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并深度挖掘這些文化價值和內涵,以便于對優秀傳統文明進行發揚。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對未來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貝亞特·恩格布雷希特,滿鵬輝.用影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保護與保存的問題[J].民間文化論壇,2018(05):13-20.
[2]馬丁丁.非遺類紀錄片的影像傳達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8.
[3]孫靜.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應用研究[D].青島大學,2018.
[4]張海.“2017年云南省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影像記錄骨干培訓”圓滿結束[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8(01):2+232.
[5]趙冬曉.指尖上的“阿詩瑪”—彝族(撒尼)刺繡的影像記錄[D].昆明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