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的全面成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情感教學能夠凈化學生的內心、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在小學語文中應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基于對情感教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積極作用下,試探如何把情感教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以期提出一些運用路徑,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語文;運用
1 情感教育的積極表現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情感教育的融入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形成,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其缺少社會經驗和人文素養,心理和心智尚未成熟,沒有建構起思維框架,對于事物的判斷標準不夠清晰,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情感自控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概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對于小學生主體而言,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情操、豐富小學生的情感、凈化小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于教學影響而言,情感教育的滲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
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2.1 加強語文教材研究,找準文章的抒情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語文教材的研究,能夠發掘出每篇文章的抒情點,并可以將其由點到面的擴大化。同時,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語文教學應屬于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師選擇人民教育出版的語文教材有著教學的優勢,教師要借助好、發揮好教材的功用,人教版教材中注重的是人文素養的一種體現,在學習中接受知識的同時有著道德情操的影響,在動態教學中學生能夠擁有靜心思考的時間。從小學語文素材中可知,文章雖然是簡練的,但是要讓學生發掘出文章的內涵仍是困難的。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準確把握小學生的思想情感,努力實現語文教學和小學生思想之間產生共鳴,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1]例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素材中,文章的選擇有著短小精悍的特點,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緊密,充滿著童心和童趣;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文章中,這些課文除了能夠教育學生對祖國和自然的熱愛,也凸出了學生自身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教育,既是在學習知識中學會做人。
與此同時,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要深入發掘與教材相關的輔助學習資源,對其進行加工創造并與課堂教學相融合,能夠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使學生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學習課程《丑小鴨》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故事的生動性和完整性,同時要把這篇文章要傳遞出來的思想進行真、善、美的表達。既是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后,學生能夠從這篇課文中發掘出什么,對于學生自身而言有什么樣的啟發,這都是教師必須要思考到的。同時,要對傳遞出來的知識要進行延伸和鞏固,這就要求教師可以在安徒生童話中找到其他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認識。比如,通過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學習,在對小女孩賣火柴的背景描述中充分發掘出抒情點,對這種凄慘、悲涼、痛苦的意境進行引導,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與現在生活環境進行比對,進而更為有效的啟發了學生的情感。
2.2 改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教學
情感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注重情境教學模式的開發。在情境教學中把課文中的知識與學生內心情感結合,這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創新教學。在語文的學習中,為文章配上“動態”或者“靜態”的情境圖,創設情境,入境悟情,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2]同時,教師也要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可以進行情境模擬,讓學生參與到情境中,以使學生更為有效的受到情感教育。
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多媒體平臺上展示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中,教育信息技術與情景展示結合,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創設情境,使得課文中的知識更為直觀的進入到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比如在學習《春天在哪里》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平臺,在網上搜集與春天有的圖片或者視頻,將春天的景色在屏幕中進行動態展現,圖、文、音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結合,刺激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對祖國自然風光的熱愛。另一方面,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在進行課文的學習時,導入情境教學模式,既是讓學生參與到文章情境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角色體現,對文章的情境進行分析和解讀,基于文章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個情境劇本,讓學生參與到情境劇本中的學習中來。比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片段,然后讓學生來“扮演”五壯士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使得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的戰士的英雄氣概,加深了學生對紅軍的了解,更好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2.3 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語文教學應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把課堂的學習延伸到課外中來,開發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現代的教學模式,把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作力和想象力,這也是素質教育中的必然要求。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文博行業的繁榮發展,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更為頻繁走進了大眾視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博物館、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近距離的與“文物”或“英雄”交流,在參觀的過程中感知歷史文化的厚重與古人生活的睿智以及偉大的創造,這樣更為直觀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當然,可能對于農村學校而言對于這樣的教學存在著困難,但是在國家的大力弘揚下,“流動博物館基層行”項目在全國鋪展開來,對于學生而言不再是問題。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角色的互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起到引導性作用,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3]比如在學習《丑小鴨》這篇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文章的解讀,同學們彼此之間進行交流,通過這篇課文他們從中學到了什么,對他們有什么啟發,然后教師在進行梳理和歸納。這樣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同時也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了學習中。
3 結語
情感是教育之根本,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在語文教學要構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模式,把情感教育與語文教學充分融合,文、理、情進行貫通,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有著收獲知識的喜悅,同時感悟到情感世界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鄭璐璐.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內容的情感教育價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版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2):12-16.
[2]王洪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17.
[3]申慶輝. 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分析[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作者簡介
張愛潔(197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本科,許昌市健康路小學語文老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