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 李文


[摘 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和“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功能和訓練內容需要得到更多擴展和提升。結合湖南科技學院電子工程創新訓練中心的建設實踐,闡明了構建“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核心理念,分析了引入企業新主體、增加新功能并運行新的協同管理機制等中心重構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校企協同;創新創業;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4-0171-03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十二五”期間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實施的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1],旨在通過整合利用相關高校原有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新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使之與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相適應,以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2]。這些創新基地的建設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大力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為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探索出了新途徑和新模式[3]。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不斷加快,創新是第一驅動力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 [4]。2015年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創業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支持大學生創業”; 2015年10月,三部委頒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鏈、職業標準、生產過程的對接。針對高等工科教育,201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要求“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 [5],要求明確了在高等工科教育領域進一步推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此,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和“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新時代背景下,“十三五”期間各高校仍然需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使命仍然沒有結束,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轉型發展,更加突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基本功能
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建設在教育理念上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努力構建一個能夠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與訓練的系統平臺,其基本功能就是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系統培養,這是課堂教學體系的延伸和補充,是一個以“基礎實驗+專業實驗+項目研究+項目設計+ 學科競賽”為主要內容的創新訓練項目體系[6]。文獻[7]建立了一個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的評價指標體系。 從指標體系看,評價的對象是參與中心建設的導師與學生(團隊);評價的內容包括課堂教育、課外實踐、創新環境、專利論文、學科競賽等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
圖1是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功能模型,圖2是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模型,從前述內容和圖中不難看出:1.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根本目的是創新人才培養,而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的根本目的是技術創新;2.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主體是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和學生團隊,而“產學研用”協同的主體是各協同部門的研發人員;3.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大學生創新訓練,而“產學研用”協同的主要內容是項目研發;4.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由高校獨立管理運行,而 “產學研用”協同由多方協同管理運行。
綜上所述,從項目建設的主體、目的、內容和管理各方面看,大學生訓練中心的基本功能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根本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訓練中心有必要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對接產業鏈、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進行實質性轉型發展。
二、新時代背景下創新訓練中心的轉型發展路徑及關鍵
(一)創新訓練中心的轉型發展路徑與功能擴展
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明確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徑。因此,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體系包括人才培養定位、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所有的教學改革方案,應該圍繞“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核心目標,并突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徑。所以,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轉型發展也必須按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徑,全方位服務于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訓練中心的功能要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無縫對接。以這樣的理念重構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在結構和功能上至少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擴展。
1.加入新主體。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要服務于新工科人才培養,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就必須加入企業這個新主體。
2.導入新內容。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加入企業這個新主體后,就必須要滿足新主體的新需求,導入為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研發的新內容。
3.引入新體制。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主體和項目建設內容發生了新的變化,管理體制也必須與之相適應,需要引入多方管理新體制。
4.增加新產出。新體制、新主體、新內容下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同時,必然會在技術創新上增加新的產出。
以上新主體、新內容、新體制和新產出的功能擴展,其本質是通過創新訓練中心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的“產學研用”協同相結合,轉型發展形成一種全新的“產學研用創”協同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二)創新訓練中心轉型發展的關鍵
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要成功轉型為全新的“產學研用創”協同的訓練中心,其本質上是在單一的創新人才培養基礎上增加技術創新,兼顧新增企業主體的利益訴求,因此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困難。這些困難主要有:加入企業新主體的選擇困難;引入多方管理的體制改革困難;增加技術創新產出的動力不足困難。這些困難也是大學生訓練中心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
1.企業新主體的選擇。這是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轉型發展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沒有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新型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就難以穩步發展。相關研究表明:50% 的企業“產學研用”合作創新持續時間約為3年[8]。也就是說,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仍然低于四年一屆的本科生培養周期。因此,加入的企業主體不僅要有源于創新驅動的校企合作意愿,也必須要有使命驅動的教育情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
2.多方協同的體制改革。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的管理主體是高校,在企業新主體加入后,如果企業方不參與中心的運行管理工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空談;如果企業方參與中心的運行管理工作就涉及困難的高校體制改革。文獻[9]的研究表明,創新中心的發展需要混合制的經費籌措策略和項目運行管理體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明確了“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的體制改革途徑,這也為多方協同的體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3.技術創新的動力。從根本上說,“產學研用創”協同的主體是教師(專家)、學生和企業,教師或專家最重要的利益集中在“研”上;學生最重要的利益是“學、用”;而企業最重要的利益是“產、創”[10];這就導致高校在“產學研用創”的新模式中創新驅動力不夠。需要通過體制改革,構建主體、管理、環境、制度四個維度的創新驅動協同機制[11],以滿足各個主體的利益訴求。
三、“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創新訓練中心重構
(一)創新訓練中心的重構
“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創新訓練中心需要引入企業新主體、增加新功能并運行新的協同管理機制,在原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模式重構。其本質是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入“產學研用”協同機制,為創新創業教育打下更牢固的基礎并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更好地為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服務。
圖3是“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功能模型,圖4是以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為基地的“產學研用創”協同模型。在“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功能模型中包含5個基本功能模塊:創新創業教育、學科競賽訓練、實踐教學創新、科學技術創新和“產學研用創”校企協同。以上5個功能模塊中校企協同是核心,其他所有的功能都與校企協同相關,或者說通過校企協同產生交集。因此,協同機制的建立成為中心重構的關鍵。
(二)協同機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產學研用創”協同的關鍵在于合作企業的穩定性和積極性,新型合作關系必須滿足企業的利益訴求。按照傳統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如果以人才培養為目的,企業在“產學研用”人才培養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得不到全部利益。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養具有正外部性,參與人才培養的單位得不到全部的利益,而其他單位卻可以分享人才培養帶來的部分利益。
假定某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私人利益(培養的人才部分留在企業)為RP,產生的社會利益(為社會培養的全部人才)為RS,由于存在外部經濟,所以私人利益小于社會利益:RP 因此,要么使企業能留住人才,要么讓社會給企業足夠的補償;否則,從企業追逐利益的角度來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得不償失。事實上,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都無法保證企業能留住人才或得到足夠的補償。因此,建立新型的“產學研用創”協同機制,讓企業從技術創新中獲得為人才培養付出的補償,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而“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創新訓練中心很好地契合了新模式的各方需求。 湖南科技學院省級電子工程創新訓練中心經過5年建設,積極引進企業進行協同創新,探索建設“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創新訓練中心,激發了其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中心已與14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冠名創新工作室,合作企業全部進入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企業名單。近三年中心依托校企協同創新,在傳統的創新訓練項目如專利論文、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得了包括首屆互聯網+全國銀獎在內的50多個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和300多萬元的學生創業孵化投資。在技術創新方面,與企業合作的項目有7個項目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個項目入圍“創客中國”省市比賽,其中3個在省市獲獎。 四、結束語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新時代背景下,雖然應用型本科各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各不相同,但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標是相同的。圍繞這個核心目標,“十三五”期間各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應該被賦予更多的功能和使命,構建“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是基地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構建“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需要引入企業新主體、增加新功能并運行新的協同管理機制,在原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模式重構,這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2007. [2] 席在芳,吳笑峰,吳亮紅,等.電氣信息類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2):21-35. [3] 劉允,陳小惠.大學生創新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2):176-178. [4]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2015. [5] 教育部.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Z].2017. [6] 申少華,鄭柏樹,周虎,等.探討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建設內容[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1):183-185. [7] 馮小平,鄒昀,陳穎齡,等.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多層次灰色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198-203. [8] 曹霞,于娟.產學研合作創新穩定性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5):741-747. [9] 尹仕,馬冬卉,翁良科,等.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基地經費籌措策略試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12):142-144. [10] 黃文,李文.計算機類本科人才的“產學研用創”培養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7(8):43-46. [11] 儲節旺,吳川徽.創新驅動發展的協同主體與動力機制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48-15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