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摘 要:創設愉悅、和諧的數學課堂,是實現小學生綜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處于快樂教學氛圍中,更加主動、積極地展示自己,促使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等目標的實現。同時,數學教學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引進生活氣息濃郁的知識,將數學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融合,完成數學學習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教學;教學氛圍;數學實踐活動
一、營造快樂教學氛圍
學習興趣是指渴望認知科學知識、探究世界的一種意識傾向,可以促使人們尋求問題解決方法,進一步開闊視野。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學習興趣作為日常學習活動的核心動力,更是培養人才的高效催化劑。按照小學生身心特征創設靈活、趣味的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確保小學生在初始學習階段就產生感興趣、快樂等情感。比如:《圖形中的規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小學生擺三角形,提出問題:“同學們還記得用小棒擺三角形的問題嗎?”三角形還可以這樣擺(出示圖形),引導小學生看下圖,填表,小組討論:三角形個數1,2,3,4…,小棒根數3,5,7,9…同學們觀察圖和表格,尋找所擺三角形個數與小棒根數之間的關系。教師積極鼓勵小學生從圖形、數等多種角度尋找關系并加以對應,引導學生發現每多擺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將這一關系用算式表示出來,最后用字母表示出來,(1)如果擺26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應該怎么想呢?(2)現在有63根小棒,能擺多少個三角形?應該怎么想呢?(分組討論,小組匯報)針對點陣中的規律分析,出示點陣,提出問題“研究平方數”。這就是他們當時研究的一組點陣,請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每一個點陣(1—3分鐘),想象第五個點陣的樣子,你能畫出第五個圖形嗎?通過擺圖形,嘗試找出圖形中的規律并用字母表示,發展小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組織數學實踐活動
正確應用數學教具、學具以及現代化設備等輔助教學資源,積極引導小學生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成為調動小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意識以及提升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小學生動腦動手的操作活動,也就是積極有效的知識構建過程。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堂教學可以設計為實踐活動,出示多媒體課件中的平行四邊形,提出探究問題:“這個平行四邊形表示小黑兔的菜地,行嗎?它的面積怎樣計算?你能大膽猜測一下?”學生表達個人意見“底×高”“底×鄰邊”等,教師帶領小學生分析和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一是,數方格驗證。教師“你有什么發現?(不夠30平方米,用底×鄰邊這樣算不對)”;二是,操作驗證。教師:“到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不是用底×高進行計算呢,我們可以采取實驗進行猜想驗證。”要求各組學生拿出學具,在各組組長和教師的組織下正確應用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并且解決下列問題。(1)怎樣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剪拼前,小組要先討論出怎樣剪,拼成的才一定是長方形;(2)剪拼后面積有變化嗎?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3)你能按照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后,教師展示拼剪過程的實物圖像回答上述問題,長方形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按照“長方形面積=長×寬”,我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幫助小學生切身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全過程,發展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傳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分析、抽象、綜合、解決以及概括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趣味化練習題
練習題設計環節,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生活經驗和年齡特征,篩選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穿插其中,進一步調動學習興趣,確保小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探究者、組織者。比如:采取倒推方法處理問題,如果教師僅僅是出示常規習題,學生列式計算會產生乏味枯燥等心理,無法實現預期學習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取撲克牌游戲,將四張撲克牌反貼于黑板上,把第三張和第一張紙牌位置交換,然后再把第四張和第三張紙牌位置交換,課堂翻開觀看結果,組織學生猜測四張紙牌原本是怎樣放的,猜對為勝。借助于小游戲來創新練習題形式、內容,更加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消化。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按照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多樣化形式營造激勵性、趣味性課堂氛圍,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小學生內在動力。生活就是教育,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課堂不僅是知識學習的場所,更是生活成長的樂園。將數學課堂與生活有效融合,滿足小學生個性發展、學習生活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鄧周登.讓孩子們快樂地學好數學:淺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游戲教學法[J].讀書文摘,2017(14):118.
[2]向國良.體驗成功,快樂學習:淺談小學數學教學[C].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A],2017.
[3]李贊雄.趣味課堂快樂教學: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培養[J].速讀旬刊,2017(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