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霞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就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的形成、在情境中觸發學習的興趣、在情境中實現自主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內容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數學;問題
所謂的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創設的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積極情緒的一種教學場景。它是一種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效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把數學信息融合在具體、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輕松愉悅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主要從創設多媒體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參考。
一、創設多媒體情境
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有限,致使其思維能力不夠開闊,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對于一些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他們必須依托具體的事物才能想象到。多媒體就是連接學生與課本的紐帶,是縮減兩者距離的有效教學資源,它通過把文字內容轉化為圖畫、聲音、視頻的方式,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滿足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特點,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具體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平均分”概念具體化、直觀化。教師具體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3只小猴子要分掉6個桃子,有幾種分法?色彩鮮艷的圖畫以及生動活潑的動畫人物一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思維。于是,教師讓學生上臺拖動鼠標演示分法。這樣的動手操作再次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興奮的表情溢于言表。經過動手操作,學生有三種分法:(1、2、3)(2、2、2)以及(1、4、1)。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哪種分法最公平。學生自然而然會說(2、2、2)這種分法。教師趁勢再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公平的實例。通過讓學生列舉大量實例,向他們滲透“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的思想。這樣就通過創設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不僅加深了他們的學習體驗,還增強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把枯燥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豐富了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讓學生留下圖文并茂的深刻印象,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運用,讓多媒體為數學教學助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
小學生思考問題習慣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習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并讓他們意識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處,它是具體存在的、是摸得著、看得著的。
如,教學二年級數學“認識線段”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線段。于是,學生找到了公路、火車、鉛筆等大量的線段實例。經過這一尋找,學生發現原來自己就生活在一個數學圖形的世界里,從而增強了他們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觀察這些線段有什么特征。經過認真仔細觀察,有的發現這些線段有兩個端點,還有的發現線是直的,不是彎曲的……就這樣教師通過讓學生找圖形為他們創設一個豐富的生活情境圖,激發學生探究生活的欲望,并且還培養了他們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讓學生從這種生活情境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有效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關注和思考。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創設問題情境,用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用問題引領他們不斷攀登數學的高峰,用問題保持學生的思維與教師處于同一個頻率,從而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5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教師先為學生出示一張畫有5朵紅花的卡片,學生一眼就發現上面有5朵紅花。接著教師為學生出示同樣畫有5朵紅花的卡片,問學生:“這兩張卡片上一共有多少朵紅花呢?你是怎么計算呢?”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乘法。教師以此為基礎,繼續追問:“3張卡片一共有多少朵紅花呢?4張呢?”就這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個問題情境,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合理創設情境,發展學生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汪良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4).
[2]郭建軍.論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