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樹堅
摘 要:黨的十八大對我國教育業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新要求,將立德工作擺在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表明學校不僅承擔著教書的責任,同樣也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責任。先成人后成才,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那他就算不上一個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小學教育中要重視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在德育工作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德育;心理輔導;立德樹人
經濟和文化在不斷地發展,小學生生活和接觸的環境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隨時發生著變化。傳統德育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小學教學,為了使德育工作更加適應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認知特點,出現了一個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心理輔導。
一、心理輔導概念及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輔導又稱為心理咨詢,簡而言之,就是老師通過談話、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深入了解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這種德育教學方式比傳統德育教學方式更具有針對性,并且它可以容納和重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自主性。
傳統的德育工作就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幫助學生認知是非黑白,但卻很少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進行德育工作,學生在成長期間可能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人際相處的問題、生活和學習關系的問題以及和家長之間的相處問題等,這些都是傳統德育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但心理輔導卻可以進一步完善德育的內容,彌補傳統德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心理輔導在完善德育內容的同時也為德育工作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小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條件,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德育工作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幫助學生更好地度過成長初期,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和處事方法,使每一位小學生都能做到根據自身的條件確立個人未來發展的大目標,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心理輔導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德育工作的不足之處,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只靠單純的心理輔導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德育效果,老師要把傳統德育工作方式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優勢和特性,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二、心理輔導工作的工作策略
(一)加強德育老師心理輔導知識的培訓
德育老師是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實施者,主要的德育教學工作都是由德育老師來完成的,所以德育老師具備的心理輔導知識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和效果。心理輔導主要以關注小學生的心理變化為主要目的,要學會觀察和了解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及時幫助他們疏解心理疑惑,引導他們解決一些在成長中出現的小問題,所以德育老師能否掌握適當的心理輔導教學方法直接決定了心理輔導效果的好壞,合適的方法會引導學生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不合適的方法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校領導應該重視起對小學德育老師心理輔導方面知識的培訓,多舉辦一些心理輔導方面的講座組織老師去參加,鼓勵老師之間多進行一些關于心理輔導方面的教學感想交流,互相借鑒和補充心理輔導方法,最終達到提升老師心理輔導工作能力的目的。
(二)增設一些心理輔導活動、課程
想要獲得良好的心理輔導效果就要給心理輔導工作足夠的工作時間,學校不妨在心理輔導活動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可以多增設一些心理輔導課程和心理輔導活動,給心理輔導留夠充足的教學時間,豐富小學德育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能更快地接受心理輔導,消除他們對心理輔導的戒備感,從而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三)讓老師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
想要提高學校的德育水平就要真正地從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學校要求老師盡量做到和小學生換位思考去探究他們的心理變化,不要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不用成人的眼光評價每一位孩子,盡量做到理解孩子們情緒變化的原因,不隨意進行斥責,要全面了解問題發生的始末。老師要盡量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要學會傾聽,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的成長變化,讓學生愿意和老師做朋友,愿意把心事和想法說給老師聽。
心理輔導教學是小學德育中的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校領導和老師要深度發掘心理輔導教學方法的優勢并充分利用起來,要做到把心理輔導和德育教學有效結合,用溫和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三觀,避免他們產生負面情緒,出現不良結果,幫助學生健康地度過成長期。
參考文獻:
[1]劉艷.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探索[J].文教資料,2018(25).
[2]李杰漢,鄒義豐.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J].才智,2018(19).
[3]王龍進.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與管理[A].教育教學研究:教師發展研究(2017年版第一輯)[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