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育哲 符琦
【摘要】本文以新標準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教學為例,記錄基于“五步五促”深度研修模式開展備課工作的過程,以期提高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的融合度,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英語對話課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關鍵詞】小學英語 信息技術 對話教學 磨課歷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28-04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它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愈加廣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建議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做到: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一、課例背景
本課為新標準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Dont talk in the library”,曾榮獲“2018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教學課評比一等獎,筆者經歷整個研磨歷程,深有感悟和啟發。
本課的情境是Daming和Simon去圖書館借書,他們違反了圖書館規定,及時意識到并規范了自己的行為,最后借到了需要的書。教學內容所涉及的語言功能是用祈使句表達公共場所的行為規則。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通過對課文文本的深挖和學習,學會用祈使句表達公共場所的行為規則,并為自己的學校制訂一些文明規則。
二、磨課歷程
我們學校英語教研團隊基于區域教研組的形式和平臺,根據“五步五促”的深度研修模式開展深度研修。
(一)賽前籌備:推式研修促學習
接到參加全國白板課的比賽通知,我校英語團隊迅速推選出參賽人選符琦老師,正所謂理念先行,教研組長推選出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融合的相關材料并組織大家學習。同時,積極推進研課進度,從課型到選材進行了認真的對比,最后選定新標準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為參賽內容。經過反復研磨和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備課組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單詞:librarian,close,rule;(2)會運用句型: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Please be quiet! Please stand in line.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本課的單詞和句型: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Please be quiet! Please stand in line;(2)能用祈使句表達不同場所的行為規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2)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團結互助、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課堂氣氛;(3)使學生懂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二)第一次教學:觀課筆記促思考,分享對比促反思
1.教學過程
(1)熱身復習
教師以歌曲進行熱身,引領學生一起跟唱歌曲“Please Stand Up”,幫助學生復習簡單祈使句,為本課的學習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耳熟能詳的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歌曲中滲透祈使句的使用,為本課祈使句的學習鋪墊。
(2)新課導入
教師給學生介紹新的朋友Nini,并通過謎語的方式引出本課場景——library,從而揭露Nini圖書管理員的身份,帶領學生一起參觀圖書館。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的圖書館游覽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對話如下:
T:Today we are so happy. I want to introduce my friend to you. Look!
T:Now,Nini wants to play a guessing game with you. Do you want to try?
S:Yes. Its library.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人物——Nini,以librarian的身份貫穿課堂活動,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圖書館游覽情境。
(3)新知教學
[解讀情境一]
教師用課件播放一段腳步聲,先請學生猜測聲音來自誰,然后呈現Simon和Daming的畫面,并利用他們跑向圖書館的片段,讓生繼續猜測為什么他們跑得這么快。接著,教師通過播放情境一的完整視頻,為學生呈現故事的起因。對話如下:
T:Who makes the noise?
S:Maybe its Daming/Simon/ Lingling...
T:Why are they running quickly?
S:Maybe they are very hurry.
[解讀情境二]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一幅安靜的圖書館畫面,畫面里突然傳來道歉的聲音,并請學生猜測是誰在道歉、為什么道歉,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Simon和Daming在圖書館里發生了什么,通過觀看Simon違反規定的視頻,讓學生假設如果自己是圖書管理員,會對他們說些什么。最后教師呈現課文第二部分完整視頻,讓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教師和學生展開如下對話:
T:Who said sorry?
S:Maybe its Daming/Simon.
T:Why did he say sorry?
S:Because he is talking.
T:If you were the librarian,what would you say to Simon?
S1:Can you be quiet?
S2:Dont talk loudly in the library.
T:What did the librarians say?
S1: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S2:Please be quiet.
S3:Please stand in line.
教師先請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表述命令、要求的句子有什么共同點,然后運用微課進一步講解祈使句。
[解讀情境三]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時鐘指向5點、圖書館快關門的畫面,并讓學生說說在最后時刻Simon借到了什么書,通過觀看第三部分完整視頻得出答案。對話如下:
T:Wow,its 5 oclock. The library will be closed. What did Simon and Daming find?Lets watch and listen.
最后,教師請學生根據這三個情境復述文本,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教師將文本分為三個片段,通過一層層地深挖文本,從聲音、情境、圖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大膽猜想可能發生的事,隨后帶著問題觀看視頻,自然地引出祈使句,發現規律,達到學習與運用的統一。
(4)拓展延伸
教師讓學生觀看校園各處環境的圖片,從視覺上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事物的向往,發現身邊美好事物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滲透情感教育的同時也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四人小組合作,為校園各場所制訂規則。
設計意圖:通過為母校制訂規則,復習本課學習的祈使句,學以致用,并以此進行情感升華,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2.課后評析
第一次教學,教師們認真、詳細地記錄了觀課筆記,并進行深刻思考。教研組長組織組內教師進行集中評課,要求每個組員都必須發言,大家以“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融合”為切入點,圍繞“值得欣賞”“商榷之處”“我來教學”展開研討,發現在信息技術與本節課教學融合中還存在以下五個問題:第一,學生已經學過了簡單的祈使句,但是教師卻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對于祈使句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不利于開展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和適當的活動,教學重難點不夠突出。第二,教學情境雖然創設了人物Nini,并以其圖書管理員身份貫穿課堂活動,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的圖書館游覽情境,但是整個情境畫面感不強,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整堂課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缺少實際的課堂操練和及時的反饋,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四,微課的設計過于拖沓和繁復,不夠有趣、精簡。第五,視頻是最直觀的能夠喚起學生情感的載體,本次教學沒有很好地運用視頻,如熱身歌曲“Please stand up”歌詞太過簡單重復,不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舊知,并且動畫比較陳舊,缺少新意;又如拓展環節里,缺少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視頻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3.解決策略
教師們圍繞“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融合”的主題,通過多次的思維碰撞和手把手的教學示范,讓執教者和觀課者進行了對比評說,執教者在提出自己想法的基礎上也綜合了各位教師的意見,選取了最佳方案: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UMU互動軟件,為學生提前進行關于祈使句的檢測和調查,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分析學生反饋的數據,為學生“量身定制”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可通過Focusky制作課件,為學生創設更加生動、逼真的圖書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融合,通過優學派,實現師生互動,在課堂中通過在線下發選擇題、判斷題、完形填空題等課堂資源,實現新知的鞏固,通過智能批改和數據分析,及時、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將微課精簡和趣化,讓學生快速投入到學習中,有效突破重難點;將視頻改進,在熱身環節,制作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趣味性歌曲視頻,豐富歌詞,為新知教學做好鋪墊;在拓展環節,通過錄制本校文化視頻,進一步激發學生共同維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引導學生為校園制訂校規。
(三)第二次教學:再教設計促改進,二次上課促提升
通過集體研磨,執教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了改進,重新設計了符合“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融合”主題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形成了以下策略:
1.教學過程
(1)熱身復習
①(教師課前已經利用UMU互動軟件檢測學生并得出智能數據分析)教師將課前的預測情況反饋給學生。
設計意圖:課前通過UMU互動軟件發布預習作業及課前調查,利用UMU軟件對學生完成情況及正確率進行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對祈使句的了解程度及使用誤區,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
②教師利用“萬彩動畫大師”制作了改編的歌曲視頻,并帶領學生唱歌,幫助學生復習簡單的祈使句:Please stand up. Please sit down. Point to the window. Point to the door. Please turn left. Please turn right. Please say hello to teachers.為本課祈使句的學習做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自編歌曲及原創動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歌曲中滲透祈使句的使用,為本課祈使句的學習鋪墊。
(2)新課導入
教師利用Focusky創設動態人物Nini,并以朋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然后利用“優學派”的搶答功能進行猜謎,引出本課場景——library,從而揭露Nini圖書管理員的身份,帶領學生一起參觀圖書館。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圖書館游覽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對話如下:
T:Today we are so happy. I want to introduce my friend to you. Look!Now,Nini wants to play a guessing game with you.Do you want to try?(課件播放謎語,學生用“優學派”進行搶答)
S:Its library.
T:Now,lets go inside the library.
設計意圖:利用Focusky插入角色功能,創設動態人物——Nini,以librarian的身份貫穿課堂活動,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圖書館游覽情境。充分利用“優學派”搶答、點贊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3)新知教學
[解讀情境一]
教師用課件播放一段腳步聲,先請學生猜測聲音來自誰,然后呈現Simon和Daming的畫面,并利用他們跑向圖書館的片段,讓學生繼續猜測為什么他們跑得這么快。接著,教師播放情境一的完整視頻,為學生呈現故事的起因,并利用“優學派”的截圖功能,立刻下發文本,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的“畫筆”功能,從原文中畫出答案并提交,教師在線獲取作業反饋后,立刻查看和講評,教學直觀、高效。對話如下:
T:Who makes the noise?
S:Maybe its Daming/Simon/Lingling...
T:Why are they running quickly?
S:Maybe they are very hurry.
T:Now,lets watch and listen,then underline the answer.(利用“優學派”畫出原文答案)
設計意圖:用錄頻軟件將課文視頻分成三段,一層層深挖文本,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設疑、解惑,幫助學生多層次地理解文本。使用“優學派”的截圖功能將課文文本截圖并下發到學生端,學生通過互動課堂直接在平板電腦上完成課堂作業并提交,利于教師對學生課堂作業進行及時反饋,實現了師生之間有效的課堂互動。
[解讀情境二]
①教師利用課件呈現一幅安靜的圖書館畫面,畫面里突然傳來道歉的聲音,教師讓學生猜測是誰在道歉、為什么道歉,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Simon和Daming在圖書館里發生了什么。觀看Simon違反規定的視頻后,教師讓學生假設如果自己是圖書管理員,會對他們說些什么。最后教師呈現課文第二部分完整視頻,利用“優學派”截圖功能將課文第二段對話文本截圖并下發到學生端,學生看完視頻后,用“優學派”畫筆在課文中畫出圖書管理員說的話并提交。教師隨機抽取一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師生之間展開如下對話:
T:Who said sorry?
S:Maybe its Daming/ Simon.
T:Why did he say sorry?
S:Because he is talking in the library.
T:If you were the librarian,what would you say to Simon?
S:Dont talk loudly in the library.
T:What did the librarians say?(利用“優學派”畫出答案:Dont talk in the library./Please be quiet./Please stand in line.)
②教師利用“優學派”的隨機抽取功能,抽取多組學生進行句子的操練,并請學生說說三個句子有什么共同點,然后運用微課進行輔助,直擊難點,有效詮釋祈使句的定義、分類、用法,進一步強化對祈使句的理解和運用。
③最后,教師用“優學派”下發選擇題,學生用平板電腦觀看在圖書館的違規圖片,為這些圖片選擇對應的行為規則,并將答案上傳,教師通過“優學派”的統計功能查看學生的完成情況及正確率,選擇錯誤率最高的一題進行點評,進一步鞏固祈使句的教學。
設計意圖:通過錄頻軟件對課文文本進行再處理,以獨特的視角引導學生探索文本,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文本學習的好奇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的課堂。原創動畫微課的使用讓學生更形象、更生動、更直觀地學習祈使句的用法,將枯燥的知識點講解變成有趣的動畫,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優學派”互動課堂的使用能及時檢測學生對祈使句的掌握情況。
[解讀情境三]
①教師利用課件呈現時鐘指向5點、圖書館快關門的畫面,并讓學生說說在最后時刻Simon借到了什么書,通過觀看第三部分完整視頻得出答案,利用“優學派”畫出原文答案。師生展開如下對話:
T:Wow,its 5 oclock. The library will be closed. What did Simon and Daming find?Lets watch and listen,then underline the answer.
②隨后,針對情境三的內容,教師利用“優學派”將判斷題下發到學生端,學生利用“優學派”完成練習并提交。教師隨機抽取一名學生的作業進行集體點評。
③教師整合三個情境,利用“優學派”創編完形填空題,并讓學生復述課文,鞏固文本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優學派”下發判斷題和完形填空,及時檢測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有助于學生梳理課文脈絡。
(4)拓展延伸
①教師讓學生觀看本校生活的視頻,從視覺上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事物的向往,發現身邊美好事物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②在滲透情感教育的同時也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四人小組合作,為校園各場所制訂規定,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完成寫作后,利用“優學派”拍照上傳功能,將合作的成果上傳,教師選取三組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為母校制訂規則,全班同屏分享,復習本課學習的祈使句,學以致用,并以此進行情感升華,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2.課后反思
第二次試教后,教研組長再次組織組內成員開展集體評課,每個組員針對本次課就“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融合”所達到的效果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將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實現以研促教。
(1)創設真實情境,延續課本話輪
本課的課文情景發生在圖書館,為了讓學生能有和課本人物一起參觀圖書館的真實感受,執教老師使用Focusky插入角色功能,創設動態人物——Nini,并利用Focusky的錄音、3D鏡頭縮放和自由路徑編輯等功能,巧妙設置進入圖書館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為課堂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在鞏固拓展環節,大量使用學生活動拍攝的視頻,并讓學生為自己的母校制訂規則,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在生活中,延續了課本的話輪。
(2)巧用信息技術,打造樂學課堂
課前通過UMU互動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教師得以針對學生的課堂前測情況開展課堂活動。在課堂的熱身環節,通過原創歌曲與有趣的動畫效果,復習祈使句,為本課學習鋪墊。同時,教師可通過“優學派”的答題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優學派”中的搶答、隨機抽取、點贊等功能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而有趣。
(3)微課輔助教學,引導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英語教學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執教老師用錄頻軟件將課文視頻分成三段,通過設疑、解惑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充分思考,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多層次地理解文本,借用原創微課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與感悟
對話課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課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本節課巧妙地把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進行了有效融合,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進行英語語言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實現了教學創新。
(一)創新點一:UMU互動軟件實現課前預測
課前,教師通過UMU互動軟件創建了關于祈使句的檢測和前測問卷兩個課程環節,根據學生課前完成情況做出的智能數據分析與統計,明確了教學思路,以學定教,實現高效、精準的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
(二)創新點二:Focusky創造真實情境
利用Focusky神奇技術,創設動作豐富、神態各異的動畫人物Nini,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同時,Focusky的生動的3D特效,真實、有效地帶領學生融入圖書館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六年級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
(三)創新點三:“優學派”打造自主互動課堂
“優學派”的有趣互動、快捷下發、及時反饋、智能批改,為教學的順利進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其操作的簡易性也成就了智能課堂。例如,“優學派”的“搶答”功能開展猜謎游戲和造詞練習;“隨機抽取”功能自動選取學生進行單詞librarian和句型Dontalk in the library的操練;“截圖”功能及時針對文本內容下發題目,學生提交后當場獲取作業信息,實現師生互動;“課堂資源”下發習題,既激發學生快速思考的能力,又實現平等答題機會,高效、有趣、多元化。
(四)創新點四:微課突破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運用動態人物Nini來延續情境,有效詮釋了祈使句的定義、分類、用法,言簡意賅,清晰易懂,吸引學生觀看和思考,在互動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祈使句,與此同時,微課資源可以在課后重復使用,幫助孩子在課后更好地復習鞏固重難點知識。
(五)創新點五:原創視頻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還制作了多個視頻動畫,如熱身環節,通過自制視頻幫助學生復習舊知,鋪墊新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文教學環節,通過課文視頻的再處理,深挖文本,分段教學;在拓展環節時,通過自拍自導校園文化視頻激起學生共同維護校園環境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對制訂校園規則有了更多的思考。
回顧我們的磨課歷程,把本節課打造成一節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融合的優秀范例,得益于“五步五促”深度研修模式,即“推式研修促學習、觀課筆記促思考、分享對比促反思、再教設計促改進、二次上課促提升”。深度研修,實現執教老師提升的同時也關注了參研教師的成長,總結提升策略方法的同時還促進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對教學的深度設計,達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B類重點課題“基于區域教研組的英語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9B2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育哲(1988— ),女,廣西貴港人,中級教師,文學學士學位,柳州市優秀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
符琦(1989— ),女,廣西柳州人,初級教師,文學學士學位,曾獲全國中小學創新實踐觀摩教學大賽一等獎。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