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低段語文教學中朗讀低效的問題,論述指導學生朗讀更有效的方法,提出從自由讀、有感情朗讀,以及朗讀與聽說寫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建議,從而提升低段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部編版 低年級 閱讀教學 困境 突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00-02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主,同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與感悟。如何引領學生讀,讀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讓學生讀好,是低段語文教學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F(xiàn)實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虛假讀”的現(xiàn)象,主要原因在于讀的形式不能真正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服務。下面,筆者就低段語文教學中朗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困境一:個別讀代替了整體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和理解。但是,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對課標精神的領會不到位,主觀地認為要想實現(xiàn)這個閱讀目標,非表演不可為,嚴重影響了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
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咕咚》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生剛把課文讀了兩三遍,對課文內容還沒有初步的感知,甚至有些朗讀能力差的學生還沒有把課文讀通順,教師就讓學生上臺表演故事。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學生的朗讀還是學生的表演都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學生既沒有把課文讀好,課堂表演也難以到位。
困境二:媒體演示代替學生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過猶不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語文教師認為如果不用多媒體就無法教學,因而在課件制作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求給自己的課堂增添色彩。結果本末倒置,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讀的時間。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課時,有一位教師在制作烏鴉的動畫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對于烏鴉是怎樣喝著水卻沒有詳細說明。一節(jié)課下來,多媒體課件播放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學生的目光被一些花里花哨的表面現(xiàn)象所吸引,根本沒有靜下心來讀的時間,嚴重影響了朗讀能力的提升。
困境三:“過?!蓖卣勾媪藢W生的讀。
語文教學要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耐卣?,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合理開發(fā)教學資源這一理念存在誤解,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而是一味地拓展,從而導致了拓展過剩,占用了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利于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課時,學生讀完課文以后,基本上對葡萄溝的葡萄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一位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課堂拓展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葡萄的品種?這些葡萄有什么特點?結果導致學生整節(jié)課都在圍繞著什么品種的葡萄好吃等方面打轉轉,最終把有限的需要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給占滿了,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與感悟。從表面上看,教師教學不局限于文本內容,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嚴重削弱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浪費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
困境四:師生問答過多代替了學生的讀。
師生問答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現(xiàn)象。低段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具有篇幅短小、淺顯易懂的特點,大部分內容學生都是可以自己讀懂的。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總認為不親自講一講,學生就不會明白,以至于課堂中師生問答現(xiàn)象過多,影響了學生自讀自悟,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時,有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小公雞和誰一起出去玩?(生:小鴨子)小公雞對小鴨子說什么?小鴨子是怎樣回答的?小公雞還說了什么?由于這些問題比較直白,學生通過閱讀一看就懂,根本無法激起思考的興趣,而教師還在喋喋不休地追問,這不是在白白浪費學生的讀書時間嗎?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段學生朗讀的基本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想實現(xiàn)這個閱讀目標,讀是基本的教學策略。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朗讀才更有效呢?
突破一:要提倡自由朗讀。
“不會讀書,書如干草;會讀書,書如甘草。”自由讀課文在教學中占的位置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思維的自由,它是在學生自己思維主導下的朗讀。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是童話、寓言以及一些記敘性的文章,內容淺顯易懂,語言優(yōu)美,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低段學生還肩負著識字任務,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指導學生自由朗讀。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從以下三步入手引領學生朗讀,從而為學生有感情朗讀奠定基礎:初讀課文,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讀通順;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自己讀懂了哪些課文內容?讀完課文之后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三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把句子讀懂,注意把小蝌蚪與不同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讀出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初讀、再讀、三讀并不是說讓學生按照這個要求把課文讀三遍,而是說在學生自由朗讀的三個階段,要求學生能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次比一次有收獲。
突破二:要注重對學生讀的指導。
“有感情朗讀課文”是學生閱讀的主要目標,也是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進行密切對話的主要途徑。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把握文本整體基調的基礎上,確定好朗讀的基調,讓學生從中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朗讀,并采取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有感情朗讀的技巧,以逐步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這一首童詩時,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呢?首先要確定好朗讀的基調。從童詩內容來看,整首詩主要表現(xiàn)了小主人公興奮激動的心情,在確定朗讀基調時,就要把準這個特點。其次,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把問的語氣讀出來。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撥與引導,確保學生讀有所獲,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另外,指導學生朗讀“哎、嗎、呢”這些語氣詞時,如果經過多次指導學生還是難以讀到位,教師就要通過范讀來幫助學生把握好朗讀的語氣和語調,切忌泛泛而讀。最后,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揣摩文本主人公的真實內心感受,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去旅游前的心情,想象一下小主人公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的情景,以使學生的朗讀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突破三:讀與聽說寫訓練相結合。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從理論上來看,聽和讀屬于接受信息的范疇,說和寫屬于傳遞信息的范疇,它們互相聯(lián)系,相得益彰。因此,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進行訓練。
聽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貫穿始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傾聽等,都涉及“聽”。在學生認真閱讀和傾聽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說和寫的訓練,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也可以讓學生說說對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情境說,也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說的訓練。例如,在《曹沖稱象》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初步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談一談曹沖稱象的方法;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讓學生想象一下黃山的石頭還有什么樣子的,想一想,寫一寫。當然,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讓學生仿寫文本中優(yōu)美的句子,也可以就一些典型的詞語句子進行寫話練習,還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鼓勵學生把所思所想寫下來等。教師只有樹立讀與聽說寫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正視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能夠對癥下藥,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真正關注學生的“讀”,才能讓學生讀有所獲,進而提升語文學習質量。
作者簡介:莫忠強(1971— ),廣西藤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