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琪
摘要:人的聲音共鳴是要建立在整體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基礎聲音共鳴,就不能有口咽腔的共鳴,沒有口咽腔的共鳴也不可能產生鼻腔和胸腔等部位共鳴。本文就聲樂演唱中共鳴的類型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共鳴;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86-01
在歌唱中,唱中聲區時要以口腔共鳴為主,唱高音時則要以頭腔共鳴為主,而唱低音時又要以胸腔共鳴為主。在不同的演唱時其余的腔體共鳴,則是要輔助這一聲區來完成共鳴。總之,歌唱時既要運用混合共鳴的整體作用,又要根據歌唱內容表達的需要恰當地調整共鳴的比例,豐富共鳴的對比色彩,以便充分發揮歌唱的藝術魅力。
一、共鳴運用的類型
1.口腔共鳴。口腔共鳴主要作用于喉、咽、鼻和口腔。因為歌唱時不僅要運用口腔咬字、吐字,決定字音的腔體形態,同時還以口腔共鳴為基礎,決定和影響其他腔體的振動,形成混合共鳴。口腔共鳴音色明亮、清晰。口腔共鳴訓練中,應注意口腔形態變化。口腔的開合、唇的圓扁、舌的前后及其在口腔中的接觸部位動作,決定著口腔共鳴的變化,因此首先要根據字音發聲的規律力求口腔形態的準確性。
2.胸腔共鳴。胸腔共鳴主要作用于氣管、支氣管、整個肺部和胸廓。胸腔共鳴的音色豐滿、渾厚,它是各聲部低音區的共鳴主體,在統一聲區的音色調節中,同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運用訓練胸腔共鳴時,應注意喉頭要適當下降,從而擴大增長喉咽共鳴腔體空間,使之與胸腔共鳴器緊密連接,有利于形成胸腔共鳴,加強基音的共振效果。為使泛音增多,喉肌、頸肌應適當放松,氣息的控制力度也相應減弱,吸氣不宜過滿,有助于氣息的調節,從而強化共鳴效果。
3.頭腔共鳴。頭腔共鳴主要作用于鼻腔、鼻咽腔和鼻竇、額竇、蝶竇等,它是各聲部高聲區中的共鳴主體,對于擴展高聲區和美化音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頭腔共鳴訓練時,注意掌握軟腭(懸雍垂)下降,或上升的運動方式。下降時緊貼舌根,上升時堵住鼻咽通道,當下降時氣息進入鼻腔等頭部共鳴腔。通過練習感覺頭腔共鳴的位置。
4.混合共鳴。混合共鳴是指歌唱時,頭腔共鳴與胸腔共鳴的混合運用。根據音高適度、合理地調整各共鳴腔的比例,以適應演唱高、中、低不同音高共鳴的要求,是運用好“混合共鳴”的關鍵環節。在歌唱進行時,雖然有眾多的器官參與歌唱活動,但是實際上聲波的振動與傳播是在一個特定的發聲通道中進行的。為了協調各共鳴腔內聲波振動的關系,使聲音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必須運用混合共鳴。
二、共鳴的獲取方法
“面罩共鳴”是指一種唱法,即一種高位置的唱法。“面罩共鳴”就是將聲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這一區域,形成面部的共鳴,即鼻腔與口腔及咽腔的共鳴,因中聲區共鳴位置正是在眼睛以下口唇以上之間的面部前部。因其共鳴區域形似面罩,故而稱為“面罩”唱法。
歌唱者在演唱或練聲時,感覺到鼻子處會有振動感,就像完全用鼻子在唱歌一樣,這樣的聲音會有持久力,練完聲或唱過歌之后說話的聲音會變得更加輕巧、明亮,這其實就是“面罩共鳴”所產生的效果。經過持之以恒的長期訓練,即使是說話的聲音也會帶有強烈的“面罩共鳴”效果。要想獲得“面罩共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獲得:
1.用哼唱來尋找感覺。歌唱之前,首先要保證氣息的支持和喉嚨的打開,這是獲得“面罩共鳴”效果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采用哼唱的方法,將聲音哼唱到頭腔里去,在這種狀態下,演唱著很容易尋找到聲音集中在鼻腔的頂端,大致在眉眼的后上方,這與聲音的高低變化是沒有關系的。
2.用微笑來引導聲音。當人們在微笑的時候,其后咽腔處于打開狀態,口、舌等各個部位的狀態都為聲音進入頭腔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用微笑的方式,能夠有效引導聲音,從而達到“面罩共鳴”的效果。意大利聲樂大師貝吉曾經說過:“如果你會笑,就能夠歌唱,要保持笑的位置來歌唱。”
3.小聲練唱。演唱中保持聲音的洪亮是歌者的一種優勢,但是一定要保證發聲的自然,否則就會產生氣息僵硬,喉嚨發緊,聲音散漫等不良的影響。我們發現,用小聲練唱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良因素,并且有利于尋找頭腔共鳴。因此,即使是對歌聲音量有較高要求的人,也應該適當的采用小聲練唱的方式。
4.保持高位置的說話習慣。對于一位聲樂演唱者來說,其每天的練聲時間與說話時間也許相差無幾,如果他能夠在講話時也能有意識地注意將聲音送進口腔,必然對聲樂學習大有裨益。但這種說話方式與正常人講話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需要歌者能長時間堅持用“面罩共鳴”的效果講話,才能產生明顯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說氣息是歌唱的基礎,聲帶是歌唱的依據,那么共鳴則是歌聲的衣裳,因為聲音的漂亮與否主要(但非全部)決定于共鳴的好壞。確切地說,共鳴對于歌聲的音色、音質、音量影響很大。歌唱時,運用共鳴器官越充分,歌聲就越豐滿,在傳送得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