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旭


摘要:當下世界是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的社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面臨衰退的境遇。但是今天的文明不斷發展,世界的多樣性、包容性要求我們更好的傳承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即中國手工藝,在這個時代應該更加的得到傳承、保護和發揚。蠟染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在機器以及工業大生產的環境下,面臨著發展的挑戰,并有可能走向消亡,而目前蠟染手藝的傳承人正在不斷的趨向老齡化,蠟染如何活化于當下時代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本文通過一定的研究和考證,介紹了蠟染的來源、制作過程等,使讀者對中國蠟染能夠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蠟染;貴州;傳統文化;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TS941.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132-02
一、貴州蠟染工藝發展概述
貴州蠟染,也被稱作“貴州蠟花”,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它顏色素雅,紋樣優美,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用麻布作為底,用銅刀作為筆,以蜂蠟作為染料,藍靛為引子,白色融蠟在棉麻布上如鎏金般滑動,等到褪去蠟衣的時刻,綻放出質樸而又寧靜的美麗。很多時候,我們一提到蠟染首先想到的就是貴州,一提到貴州想到的就是蠟染,蠟染不是這個地方所獨有的,但卻是在這個地方一枝獨秀。
蠟染,古稱蠟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藝,與夾纈、絞纈(扎染)并列為中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歷史上對于蠟染的介紹都非常少,包括《臨海水土志》、《后漢書》等都僅僅只是提到了“斑紋布”和“染彩”等說法,都沒有明確的介紹過蠟染,直到宋代,才有了明確介紹蠟染的文獻。
二、貴州蠟染的制作工藝及其原理
貴州蠟染的制作原理主要是借助融化的蠟在白胚布上勾勒圖案,進而浸入含有藍靛染缸染上顏色后做脫蠟處理。
(一)畫蠟
畫蠟是整個制作蠟染中最重要的一步,它直接決定整幅蠟染成敗的關鍵,同時,描圖這個步驟也是可以體現蠟染手藝人的功力。在這個步驟中,根據選定的圖案在白胚布上用一種俗稱“蠟刀”的工具進行繪制,這種工具不同于毛筆,是用兩片或者多片材質相同的薄銅片組成,因為銅這種材質更加不容易冷卻,便于保溫。刀口的另一端綁在木柄上,每個薄銅片之間都留有空隙,便于沾蠟。
(二)浸染
貴州地理位置偏僻,被山川長期阻礙,與主流文化隔絕于山川之外;貴州氣候潮濕,盛產可以制作藍靛和蜂蠟的藍草,這些條件極大的為貴州制蠟染提供了方便。
可以制作染料的植物有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豆科的木蘭、蓼科的蓼藍以及十字花科的菘藍,它們都是通過植物發酵制造出靛藍染料。靛藍可以低溫染色,它的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是可溶性染料浸入纖維后,使纖維和靛藍染料當下合成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不需要很高的要求,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在當下環境的印染工業中,使用的x型活性染料,大都可以在低溫下染色,并且色譜齊全,可以使蠟染做到五彩繽紛,但是,從環保的角度講,靛藍染料更加安全環保。
當制作好描圖這一步后,就可以進行染色了,在染色的過程中主要需要注意對水的溫度的控制。
(三)脫蠟
這個過程需要準備一個盆子或者鍋,將半干的畫作浸入含有燒堿的水盆中,水要沒過畫布,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煮沸后,煮去蠟制,形成了藍白分明的花紋。
最后,脫去蠟質的畫布再進行室外晾曬。
三、結語
貴州蠟染成為一只獨秀并且有“黔神作?之稱的美譽,在貴州,蠟染不僅僅是一種工藝,更是貴州少數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蠟染的紋樣也逐漸演變成為小范圍內供認的一種象征,蠟染的傳習也在族群中成為了認同方式的一種。比如,布依族中的水渦紋,成為了他們長期生活在水邊的象征;在開陽有一種紋樣有八只角,寓意為“卜窩八寨”;貴州蠟染能夠得以生動形式留存至今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文化因素。
但是,目前蠟染這種文化傳統手工藝正在逐步向工業化轉型,進而成為了一種產業,各種問題也是層出不群。包括對傳統手工藝文化內涵的丟失。
現如今,貴州的蠟染走上了三條不同的道路:
第一種是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蠟染制品;
第二種是保持著原有蠟染的技藝以及文化內涵的影響下發展,并且附著上當地文化內涵下的持續發展;第三種是藝術家通過借用蠟染技藝來實現自己的藝術實踐,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新的藝術品。
我們知道,任何傳統手工藝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需要做的只能有兩件事:即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并且在維護市場良好發展以及正常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創新發揚文化傳統;而不是相反:為謀取利益,任由個體自生自滅,只制定規則卻沒有保護。
貴州蠟染,是我們民族發展歷史上的藍色經典,是貴州文化傳統的代表。隨著文化社會的進程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元素,未來必將會發揚光大,成為人類歷史上瑰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