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明長河中璀璨的明珠,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繼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為傳統文化發展拓寬道路。本文通過對現代技術發展下的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方略進行分析,以期為營建良好的優秀文化習承氛圍和加強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依據。
關鍵詞:現代技術;非遺文化;繼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6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81-01
一、前言
非遺文化(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非遺文化主要是指被團體、群體、個人視為表演、實踐、表現形式、技能、知識體系、實物、文化場所及工藝品等一切具有文化屬性的非物質形式。群體、團體、個人依據社會環境、經濟條件、文化背景、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保護、繼承、傳播非遺文化,確保非遺文化與時俱進,在此過程中得以創新發展,賦予非物質文化時代感、生命力、創造力。“公約”認為非遺文化囊括社會實踐、表演藝術、媒介語言、節慶活動、儀式、傳統手工藝及有關宇宙、自然界的知識與實踐。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非遺文化較多,為確保其與時俱進,可以提高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綜合質量,探析現代技術發展新常態下,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二、現代技術發展下的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要點
(一)統一
我國非遺文化誕生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自然等條件下,具有不同文化內涵與特色,為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與傳播過程中不會喪失自身華彩,人們需在應用現代技術傳承非遺文化時維持其原汁原味,確保非遺文化思維形式、審美觀念、民俗特色、藝術形態均與歷史空前統一,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現代技術加以調整、完善、優化,使其更具時代屬性,賦予其創新發展旺盛生命力,可以在現代技術加持下繼承與傳播。
(二)融合
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繼承與傳播價值,但新時代人們需從辯證角度審視非遺文化,汲取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運用現代技術予以創新,推動非遺文化發展,同時保留非遺文化風格,其中非遺文化內無法與新時代共存的部分,則真正成為非遺文化演變歷史中的一筆,凸顯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價值。
(三)合理
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數字化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能力得以提高,并成為習承非遺文化重要現代技術手段之一,然而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數字化非遺文化習承能力相對有限,一味強調運用現代技術繼承與傳播非遺文化,將容易喪失非遺文化內涵陳述特征,顛覆以往非遺文化表現形式,影響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成效,為此在應用現代數字化技術保護、發展、創新、習承非遺文化時,需人們緊抓“合理”要點,科學應用現代技術,在保護非遺文化同時,避免非遺文化受網絡安全風險影響,出現流失、損毀等消極現象,確保現代技術可以成為習承、發展、保護、傳播非遺文化重要手段之一。
三、現代技術發展下的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模式
(一)理念注入
非遺文化在繼承與傳播過程中需率先接受現代技術理念,確保非遺文化繼承、傳播目標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應用目標保持一致,使非遺文化可以汲取具有價值的現代技術,在新時代得以創新、發展,保障現代技術與非遺文化可以融合在一起,推動非遺文化穩健發展。例如,在保護滿族刺繡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人們可以將刺繡過程、刺繡方法、刺繡作品,制作成相冊、視頻,同時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上,引導更多人關注滿族刺繡,并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傳播、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再如滿族刺繡可以將刺繡方法編輯成冊并印刷出版,借助現代出版技術,豐富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模式,使非遺文化可以與現代技術發展理念相融合,在創新發展中拓寬非遺文化習承途徑。
(二)技術引進
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底蘊、傳統藝術形態的作品,如皮影、風箏、金華剪紙、民族傳統布鞋等,基于工藝師對作品要求較高,在作品設計、制造、生產過程中浪費極大精力,這雖能提高非遺作品質量,但卻無法達到量產目的,無法迅速在市場上流行與傳播開來,很大程度上限制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此人們需細化傳統手工藝制造流程,在適當環節引進現代技術,例如在制作民族傳統布鞋時,可以將設計與制造分離,在設計過程中仍沿用傳統工藝,保障設計質量,在生產制造及銷售過程中運用現代技術,提高非遺作品產量,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保留手工制作非遺作品良習,適當提高相關產品價值,形成良好的非遺作品價格體系,吸引不同消費能力的人群關注并接受非遺作品,應用現代技術可以將手工藝者從繁復的制造工藝中解脫出來,用現代技術代替一般工藝,非遺文化習承者則需始終掌握運用傳統手工藝中特殊工藝的方法,縮減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制造時間,讓工藝師傅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鉆研高端手工藝技術,持續鉆研特殊工藝,設計符合新時代審美潮流的手工藝作品,繼而實現非遺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目標。
(三)技術創新
現代技術需意識到自身對于繼承、傳播非遺文化的重要作用,立足非遺文化發展需求,做好技術創新工作,例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3D成像技術、3D打印等技術,幫助非物質文化遺傳還原其歷史風貌,突出其時代特征,完善非物質文化繼承與傳播體系,讓更多人明晰非遺文化誕生背景,并在新時期有所啟發,凸顯現代技術在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四、現代技術發展下的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發展
(一)建立標準
當前現代技術與非遺文化傳播、繼承的有機融合仍處于發展階段,怎樣應用現代技術在保持非遺文化特色基礎上予以創新優化,是新時代現代技術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非遺文化需逐步建立現代技術應用標準,規范現代技術應用流程,保障現代技術得以發揮積極效用,在保留非遺文化歷史屬性、個性特征基礎上,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推動其良性發展,為人們合理應用現代技術保護、習承非遺文化奠定基礎。
(二)培養優質現代技術人才
人們在應用現代技術傳播、繼承非遺文化時,總是有所顧慮,生怕現代技術沖淡非遺文化歷史韻味,削減其文化特性,無法保障其價值,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我國缺乏先進的非遺文化繼承與傳播技術,相關技術人員核心素養有待提高,無法靈活運用現代技術完成非遺文化繼承、傳播使命,為此需大力培養優質現代技術人才,細致劃分現代技術體系,在專業技術類院校開設“非遺文化與現代技術”課程,使人們明晰現代技術與非遺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有意識革新現代技術,滿足非遺文化繼承、發展需求,確保現代技術可以作為保護、傳播、繼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手段,并在專業技術人才加持下,推動相關技術創新與優化,為繼承、傳播非遺文化夯實現代技術基石。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使非遺文化可以有效應用現代技術實現繼承、傳播目標,二者需緊抓統一、融合、合理要點,確保在非遺文化習承過程中有效發揮現代技術應用價值,通過理念注入、技術引進及創新,建立現代技術發展下的非遺文化繼承、傳播模式,在總結現代技術應用經驗基礎上,制定相關技術應用標準,同時培養優質現代技術人才,為充分應用現代技術發展、創新、保護、繼承、傳播非遺文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