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育人觀念中,語文課程在小學教育中被認為是第一主科。故此,語文學習就成為小學生最大的課業負擔。要使切實減輕學生的語文學習負擔,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筆者認為“減負”先從備課開始,這才是關鍵。
關鍵詞:減負;備課;策略
筆者認為語文課程減負首先應該從備課開始。語文教師只要真正的把課備扎實了,語文教學和學習就會變得輕松快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就一定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呢?筆者認為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研判課標,核準目標要求
語文教師要想做到高效率的開展課堂教學,務必要先吃透《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全國小學語文理事會理事長崔巒老師說:“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明確,不清楚。老師要吃準年段要求,要把年段目標弄清楚。”要把準年段目標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前一定要反復讀透《課標》對我們所教學段的要求是什么。千萬不要“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例如,用硬筆“寫字”方面的目標,低年級只要求“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中年級要求“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到了高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一二年級的老師不在寫字的習慣上多指導,而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寫好、寫快,是不是就本末倒置了呢?再如,在閱讀方面,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也截然不同。低年級注重的是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的培養,《課標》中只提出“學習朗讀、積累和感受”方面的要求。到了中年級對學生“初步運用,初步掌握朗讀、默讀、復述”這方面才做要求。而高年級又提出“了解表達順序,表達方法和體會表達效果”方面的更高要求。這種目標的設定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儲備而逐步提高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低年級的課文時就提出什么“理解”“體會”等方面的要求的話,顯然是吃力不討好的。若是這樣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會更累。
因此,學段目標的定位,對把握教學起點、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研讀文本,厘清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中間載體。教師只有真正吃透了文本,才能明白自己要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應該如何進行文本研讀呢?首先,要讀出文本的本意。在不借助任何工具書的情況下,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編者又為什么把這篇文章放在這里,課后為什么要設計這些練習題。只有知道了這些,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出現盲人騎馬的囧局。其次,要讀出文本的深意。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研讀文本,厘清文本的深層次內涵,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洞悉文本背后的細枝末節。再次,還要讀出文本的新意。拿到教材文本后,就要深研細讀。靜下心來走進文本,沉下心來挖掘文本,讀出屬于自己的原始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思考。
例如,《少年閏土》一文的研讀,我們要深入文本的背后,理解魯迅寫作《故鄉》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更要明白編者節選本章節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與《故鄉》整篇小說主題存在的本質差異。經過一番的潛心研讀,我們就能很準確地把握住文本的特點和編寫意圖。然后再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等就能綜合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為教學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有針對精講精練提供依據,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 研究學情,找對教學方法
通過對《課標》中學段目標的研判和研讀文本后對教學內容的精準把握,我們就已經解決了教什么的困惑。高效的語文教學光知道教什么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怎么教的問題。在備課時,我們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要“備學情”“備學法”。人常說:適當的就是最好的。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力求簡潔,緊緊圍繞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去做。根據年段特點、地域差別、認知水平及教學的目的等設計適合孩子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語文教學中要多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教學方法要力求貼近學生的認知規律。簡言之,就是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使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
不同學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和接受事物的能力大不一樣。低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極容易把部分當成整體看待。例如,《坐井觀天》是二年級課文。理解寓意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就需要讀中悟,悟中讀,反復品讀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還可以設計小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如此一來,故事的深刻寓意就很容易被習得。
同樣,不同地域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也要有所考慮。城市的孩子對都市生活較為熟悉,但他們對田園生活卻很陌生。農村孩子從小充分享受了鄉村的恬靜,卻對現代城市生活知之甚少。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對天安門、長城從小就看在眼里,而邊遠山村的孩子只能在電視、書報上看看圖片,他們的感受是不可能一樣的。這都需要我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有所甄選。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輕松快樂地成為學習的真主人。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富有創造意義的勞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只有在備課上下足氣力,教師的教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學生才能輕松自然的在課堂上輕松習得真知。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負也就自然減輕了很多。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孫照,安徽省阜陽市,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經濟開發區腰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