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者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核心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在訓練學生的“語感”時,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感知評判的尺度。
關鍵詞:閱讀能力;“語感”訓練;課文感知;感知評價
『案例1』
×××老師上《散步》一課,教學目標明確,通過朗讀課文來體會親情、理解親情、感悟親情之美。在教學過程中,關于朗讀這一方面,這位教學者首先采用了師生合作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安排學生自我品讀課文,朗讀形式比較豐富,但教學現場中師生互動明顯比較低沉,特別是一開始的師生合作朗讀,由于教學者的個人表達速度過快,也可能是師生默契不夠,出現斷節的鏡頭,而后的品讀時間也過短而顯得倉促,學生對于課文在一開始的教學者的“語感”訓練不到位,整個課堂顯得了無生氣。
『案例2』
×××老師也上《散步》一課,教學同樣目標明確,朗讀課文體會親情,理解親情,感悟親情之美。在教學過程中,關于朗讀這一方面,這位教學者首先采用了學生整體默讀,再分角色合作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安排學生齊讀、個人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朗讀形式比前面那個課的教學者的安排要豐富得多,通過引領學生品讀課文的不同鍛煉,教學現場中師生互動的氣氛明顯熱鬧許多,學生對于課文在一開始的教學者的“語感”訓練很到位,整個課堂就顯得生機勃勃。
有心比較以上兩次聽課的課堂訓練讀書的過程,我深感到訓練“語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閱讀教學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強“語感”。只要在教學設計中加強“語感”訓練,學生可以感知語言的美麗,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欣賞和體會文章的魅力,并得到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意義、形象、情感和其他方面的判斷感受和收獲各種各樣的感情。它有很好的意義,所以,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訓練是重要的,“語感”訓練到位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
一、 閱讀能力: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
當然,不容置疑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首先,作為語文教學者,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閱讀”的要求。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讓學生們感受、體驗、循環,在閱讀中盤旋。只有當學生們把自己置身于工作中,思考作者的想法,感受作者的感受,并加入自己獨特的認知體驗,他們能夠與作者在作品中傳達的情感聯系起來,然后意識到作品的美麗和寓意。情感會產生新的情感和認知體驗。
同時,“知覺”“感覺”“經驗”“欣賞”“了解”和“理解”多次出現在上面的規定。由此可見,這些詞實際上要求學生具備將文本的語言描述轉化為具體形象和意義的能力,即“語感”能力的表面要求。語文教學怎么樣進行?在我看來,閱讀教學旨在通過閱讀材料的語言培訓來增強學生的快速和準確的“語感”能力。
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如何訓練學生的“語感”呢?
二、 朗讀:培養語感的首要途徑
實際上,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大聲朗讀“用正確的,流利的普通話和情感來閱讀文本”事實上,教師閱讀量少,學生閱讀能力差,語感也差;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導致學生語言能力較差。
朗讀是培養和培養學生語言意識的主要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課文(閱讀材料)的深層意義和情感在新詞語、新段落的抄寫和抄寫的中心思想中得不到把握。只有大聲朗讀才能在轉錄過程中喚醒沉睡的意義和情感。只有在閱讀基礎上累積數量才能在語言意義的形成上有質的飛躍。就以講授《散步》這篇課文為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毫無用處。而在朗讀中,就能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情感流露,母親羸弱的身體、春天野外花草的生命力的綻放、大路和小路的選擇,沒有朗讀,就沒有語感,更談不上散文作家的深厚感情,更談不上學生理解的飛躍。
而在訓練學生的“語感”時,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如何把握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感知評判的尺度呢?
三、 尊重學生的初始閱讀的感知認識,完善對學生的課文感知評判
有的學生在課前閱讀課文,大部分讀懂了,有點似懂非懂的味道,覺得作為言語作品的課文是非常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然而課堂上教師往往是有這樣的一些做法,如案例1中的那位教學者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我朗讀——交流朗讀——全班評議——揣摩朗讀——集體齊讀。這樣的朗讀,品詞析字句少,教師指導示范少,學生入情感悟少,訓練的量少,訓練的面也窄。故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雖然有瑯瑯書聲,但缺乏情趣、理趣,給人的更多感覺是一遍又一遍地傻讀。一位優秀的教師在開始時始終尊重和保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盡力完善學生對最終文本的感知和評價,從而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方法是很靈活的,節奏也把握得很好。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有些老師忽視了閱讀教學的“基礎”的重要性,尤其是有些老師過分強調了中國學科的“基礎知識”的解釋才能通過考試。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沒有得到加強,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沒有提高,他們對中文的興趣也漸漸失去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語言教師的一種尷尬的痛苦和說不出的悲哀。
所以說“語感”緣讀而生,因誦而成。在閱讀教學中,重讀“質”,輕讀“量”,有效的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語感”,語文課堂方能“讀”領風騷。
參考文獻:
[1]嚴學忠.芻議以生為本理念下如何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7-18.
[2]周傳紅.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模式實踐策略研討[J].黑龍江科學,2018,9(21):118-119.
作者簡介:
溫小娟,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東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