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元 李 霞
【摘 要】目的:宮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于女性腫瘤的第二位。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占婦科癌癥的首位,隨著我國大規模防癌普查(TCT檢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的明顯提高,治愈率明顯增加,每年的發病率逐漸下降。方法:使用海世嘉醫療公司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系統檢查常規標本及體檢標本65813例。結果;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65813例,發現宮頸癌59例,癌前狀態139例,癌前病變3791例,HPV感染2883例。討論:探討、調查研究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在甘肅地區婦女宮頸癌、癌前期病變及婦科感染狀況的作用,應用海世嘉液基薄層細胞系統對婦女進行細胞學檢查,可以可靠檢查婦女宮頸、婦科感染狀況,此項技術的應用和檢查,可以大大提高婦女的宮頸癌、癌前期病變及婦科感染狀況的檢出率,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提高宮頸癌診斷和治療水平。
【關鍵詞】婦女;細胞學;宮頸癌;探討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01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于女性腫瘤的第二位。我國發病率每年新增發病數超過13萬,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73-93%[1]。在發達國家,其發生率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廣大婦女進行TCT的普查和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宮頸篩查工作不完善,女性對宮頸疾病的忽視,致使我國宮頸癌的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的6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環境污染加上生活中的不良衛生習慣,使原本多發于50歲左右的女性宮頸癌,如今也盯上了年輕女性。癌前病變的發生率在女性生殖系統的發生率在40歲以后的婦女中發生率高達63%,給婦女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若不及時診斷、治療會給本人及家人帶來嚴重的后果。婦科感染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感染種類多,流行面廣,嚴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也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致病因素及誘因,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公共衛生問題[2]。應用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研究甘肅地區婦女宮頸癌、癌前病變及婦科感染的發病率與年齡、職業、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的相關性、臨床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同時反映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在早期發現、治療宮頸癌、癌前病變及婦科感染中的重要性。我國開展TCT全面婦科檢查以來,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70%。
由于甘肅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相對落后,女性的健康意識淡薄,衛生條件較差,因此宮頸癌、癌前病變及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甘肅省是宮頸癌的高發區,宮頸癌死亡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8.18%,是危害甘肅婦女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陳學忠,2010年)。
據統計,由CINⅠ及CINⅡ進展為原位癌的實踐期為3-8年。而且子宮頸具有有力的解剖學基礎,易于暴露,便于觀察、觸診及取材。如能在前驅病變階段被確診,即可進行有效的治療或監測,阻止及防止宮頸疾病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惡變。
方法 使用海世嘉醫療公司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系統對2017年1月-2018年9月甘肅慶陽、平涼、天水、隴南、定西、蘭州、白銀、臨夏、甘南等地的常規及體檢標本65813例進行檢測。
1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步驟如下:
1.1 制片:將臨床婦科取好的細胞保存液中的細胞,經過離心、沉淀、混勻制成5-10%的細胞懸液、置于涂片離心機中進行離心制片。
1.2 染色:將制好的涂片按巴氏染色步驟進行染色。
①將制好的涂片置于無水乙醇中固定3分鐘。
②流水沖洗5秒,置于蘇木素染液中染色3-5分鐘。
③流水將涂片上的染液沖洗干凈,置1-3%的鹽酸酒精中分化2-3秒。
④流水沖洗3秒,置5%的碳酸鋰中返藍3-5秒。
⑤流水沖洗3-5分鐘。
⑥置95%的酒精、無水乙醇中脫水各2分鐘、1分鐘。
⑦置橙黃-G染液中染色1分鐘。
⑧置無水乙醇1、2號缸中將多余的染液漂洗干凈。
⑨置EA36染液中染色3-5分鐘,置無水乙醇1、2、3號缸中將多余的染液漂洗干凈。
⑩熱吹風吹干涂片,中性樹膠封固。
1.3 顯微鏡下診斷:檢查涂片中細胞學狀況、微生物及婦科病毒感染狀況。
2 診斷標準:
2.1 良性細胞改變:
(1)感染:
①滴蟲性感染。
②霉菌形態符合念珠菌感染。
③球菌占優勢,發現“線索細胞”,形態符合變異菌群。
④桿菌形態符合放線菌。
⑤細胞改變與病毒感染有關:
a 形態提示皰疹病毒感染(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證實)。
b 形態提示巨細胞病毒感染(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證實)。
c 形態提示HPV病毒感染(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證實)。
⑥淋球菌感染。
(2) 反應性改變
①炎癥(炎細胞輕、中、重度)。
②萎縮性改變。
③激素治療后細胞改變。
④其他。
2.2上皮細胞改變:
(1)鱗狀上皮細胞異常
①未明確診斷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typical squamous ceels of und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 ):
a 核增大,核比正常中層細胞核大2.5-3倍;
b N/C輕度增加;
c 核和細胞形狀有輕度不同;
d 可以見到雙核細胞;
e 細胞核輕度深染、染色質分布較均勻;
f 核輪廓光滑、規則、少見不規則的核輪廓。
②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包括HPV感染(HPV infection)濕疣病變(condyloma)及CINⅠ級(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Ⅰ):`
a 細胞單個或片狀排列;
b 胞漿“成熟”表層型胞漿;
c 核增大大于正常中層細胞核面積至少3倍;
d 核大小及形狀中度不同;
e 核深染,染色質分布較均勻;
f 常見雙核或多核;
g挖空細胞:如果胞漿具有HPV感染改變時,核呈異形性或退變呈模糊狀,核外緣呈現一大空泡,胞漿周邊增厚;
h 核仁少見,如出現亦不明顯;
i 核膜清楚可見(也可能有輕度不規則)或邊界完全不清楚,核染色質較模糊;
j 細胞邊界可見。
③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包括CINⅡ級、CINⅢ級及原位癌:
a 細胞常常單個或片狀合胞體樣排列;
b 細胞核異常,其大多數鱗狀上皮具有“不成熟”胞漿;胞漿呈花邊狀并淡染或致密化生型胞漿,偶爾胞漿呈“成熟”狀或致密角化型;
c 核增大在LSIL范圍內,但胞漿面積減少,因而N/C明顯增大,核增大實際上可能比LSIL要小;
d 細胞大小比LSIL小;
e 核深染明顯,染色質可能呈細顆粒狀或快狀,但分布均勻;
f 核仁常常不明顯;
g 核輪廓可能不規則;
④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el carcinoma):
a 細胞散在或成群分布;
b 細胞呈多形性,奇形怪狀,胞漿角化;
c 細胞排列紊亂,核大小不一;
d 核膜不規則增厚;
e 核深染明顯,染色質不規則,N/C明顯增高;
f 細胞邊界模糊;
g 涂片背景污濁;
(2) 腺上皮細胞異常
①宮內膜細胞(良性、在絕經后);
②未明確診斷意義的子宮內膜細胞的不典型腺細胞;
③宮頸腺癌;
④子宮內膜腺癌。
結果 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65813例。發現宮頸癌59例,占比0.09%;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傾向于上皮內高度病變(ASC-H)126例,占比0.19%;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CIN2-3)72例,占比0.11%;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CIN1)909例,占比1.38%;HPV感染2883例,占比4.38%。
討論 探討、調查研究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在甘肅地區婦女宮頸癌、癌前期病變及婦科感染狀況的作用,應用海世嘉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技術對婦女進行細胞學檢查,可以可靠檢查婦女宮頸、生殖道細胞學的變化情況及婦科感染狀況,可發現非典型鱗狀細胞,非典型腺細胞、非典型子宮內膜細胞、挖空細胞、線索細胞、癌細胞,可發現婦女霉菌、念珠菌等細菌感染,滴蟲等寄生蟲感染,皰疹病毒、HPV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其中HPV病毒感染是明確的宮頸癌致病因素之一[3-5]。此項技術的應用和檢查,可以大大提高婦女的宮頸癌、癌前期病變及婦科感染狀況的檢出率,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通過此項調查研究,為預防以上疾病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降低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保護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目前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已檢查65813例,發現宮頸癌59例,癌前狀態139例,癌前病變3791例,HPV感染2883例。以上結果表明本地區屬高發病地區。落后偏遠地區婦女的健康狀況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參考文獻
王少云,謝東.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在篩查宮頸癌前病變中的價值[J].中國性科學,2015,24(11):36-39.
李荔,張江宇,毛玲芝.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對宮頸癌篩查的臨床研究[J].華西醫學,2004,19(4):585-587.
陸曉青,陳潔瑛,朱曉萍, 等.液基薄層細胞學及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技術與P16蛋白聯合檢查在宮頸癌早期診斷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7):1478-1480.
魏萌.探討人乳頭瘤病毒DNA分型檢測聯合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篩查診斷中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6):3264-3266.
姚有娣,程易凡,王丹鳳, 等.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與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對宮頸癌診斷的效用評價[J].中國性科學,2016,25(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