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霽 李娜 徐鑫
【摘 要】目的:探討中醫治療小兒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西醫治療,治療組給予中醫治療。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比較兩組主要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結果:對照組愈顯率83%,治療組愈顯率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發熱、咳嗽、咳痰和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方面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喘促消失時間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治療小兒肺炎療效確切、治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治療;小兒肺炎;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入組標準:①符合小兒肺炎診斷標準者;②年齡2~12歲;③病程<72 h 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內分泌、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對照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齡2~10歲,平均5.1歲,病程1~2.5天;其中風熱閉肺型60例,痰熱閉肺型30例,陰虛肺熱型10例。治療組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3~12歲,平均6.2歲,病程1~3天;其中風熱閉肺型58例,痰熱閉肺型32例,陰虛肺熱型10例;兩組患兒主證均有咳嗽、咳痰、呼吸增快;體檢肺部均有干濕啰音,血象均有不同程度增高;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紊亂,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強,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不均勻的大片陰影。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中醫分型、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小兒肺炎的診斷標準選取輕、中度肺炎患兒:(1)發熱、咳嗽,陣咳或兼喘促,喉間痰鳴;(2)肺部聽診可聞及細濕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聞及管狀呼吸音;(3)X線見肺紋理增強或點片狀陰影;(4)細菌性肺炎的WBC總數增高,病毒性肺炎WBC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增高。
1.3 方法 (1)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抗生素使用青霉素(或氨芐青霉素,或頭孢菌素),溶入5%葡萄糖溶液中靜滴,或(和)選用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并根據病情采取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等對癥治療。 (2)治療組:本著宣肺定喘、清熱化痰原則給予中醫辨證施治。辨證分為風熱閉肺型、痰熱閉肺型、陰虛肺熱型。①風熱閉肺型:治以辛涼宣肺、止咳化痰,方用桑葉、桑白皮、菊花、魚腥草、前胡、苦杏仁、紫苑各9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50~100mL,每日2次口服,每次10~50mL。②痰熱閉肺證:治以瀉肺降氣、定喘滌痰,方用炙麻黃3g,石膏15g,桃仁、苦杏仁、紫蘇子、葶藶子、瓜蔞子各9g,天竹黃6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50~100mL,每日2 次口服,每次10~50mL。③陰虛肺熱型:治以滋陰清熱、潤肺化痰,方用生地黃15g,玄參、麥冬、炙百部、白芍各10g,半夏、薄荷、甘草各6g,川貝母5g;每日1劑,水煎50~100mL,每日2 次口服,每次10~50mL。
1.4 觀察指標 觀察用藥前后患兒臨床癥狀、體征變化情況。記錄主要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
1.5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消失或偶有咳嗽,體溫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肺部干濕性啰音及X線胸片檢查肺部陰影完全消失。顯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明顯好轉,體溫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或好轉,肺部干濕性啰音明顯減少,X線胸片檢查肺部陰影基本消失。有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好轉,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或好轉,肺部體征及X線胸片檢查肺部陰影有所減輕。無效:咳嗽、咯痰、肺部體征及其他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肺部體征及X線胸片檢查肺部陰影仍存在。愈顯率=痊愈率+顯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100例,痊愈12例,顯效71例,有效17例,愈顯率83%;治療組100例,痊愈56例,顯效42例,有效2例,愈顯率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后主要癥狀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組在發熱、咳嗽、咳痰和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方面均早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喘促消失時間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并發癥比較 治療組無并發癥,對照組有6例出現并發癥,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口唇、肢端發紺,通過常規強心利尿減輕心臟前后負荷后,癥狀好轉。
3 討論
小兒肺炎是小兒期常見疾病,由于年齡愈小,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就越突出,因此小兒肺炎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0萬嬰幼兒死于肺炎,嚴重威脅著小兒健康,因此及時確診并積極治療小兒肺炎是兒科面臨的重要任務。西醫認為小兒肺炎與其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結構及免疫特點密切相關,目前西醫治療小兒肺炎仍以靜脈點滴抗生素為主,但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肺炎的治療難度也逐漸增加。中醫治療小兒肺炎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并發癥少,逐漸受到患兒家屬的青睞。
肺炎患兒在發病初期往往表現為風熱閉肺,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痰熱閉肺,后期則會出現陰虛肺熱等一系列表現[1],因此,本研究針對小兒肺炎不同時期不同的證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藥理學研究證明:黃芩清熱解毒,有抗感染、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桑白皮主要成分黃酮,有明顯的鎮痛鎮靜效果;魚腥草中的揮發油對金葡菌、鏈球菌、肺炎桿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白芥子、杏仁、半夏、百部、葶藶子具有鎮咳、平喘祛痰作用,故可有效治療小兒肺炎。本研究治療組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愈顯率83%,治療組愈顯率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發熱、咳嗽、咳痰和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方面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喘促消失時間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合上述,中醫治療小兒肺炎療效確切,治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張得平;辨證分型治療小兒肺炎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