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寶
摘 要: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以人為本的課堂模式,突出師生互動交流。開放自由的教學組織形式,助推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質疑問難的課堂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創新之門。想象與聯想的教學手段,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靈活多樣的作業布置,鞏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結合教學經歷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師生互動交流;想象與聯想;教學手段;靈活多樣;作業布置;創新性思維
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任務,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學科的老師更是任重而道遠。那么,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呢?
一、以人為本的課堂模式,突出師生互動交流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去,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各抒己見,對不同的意見敢于交流自己的看法。開放求異思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勇于超越老師,作為老師要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在課堂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師作為主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師生的互動交流。因此,語文老師要改變陳舊的課堂模式。首先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研討的互動形式,讓學生在成員間的交流探討中有所收獲,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教師在講授《山水畫的意境》時,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討,課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卻多以古詩詞為例,行文中還引用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句,讓學生就此圈點勾畫,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批注,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意境是詩畫的靈魂”。其次要營造師生之間融洽的雙邊活動氛圍。創新性思維的激發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要走進學生心里,與學生“打成一片”,經常與學生談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與老師對話,這樣就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二、開放自由的教學組織形式,助推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創新思維的形成注重開放性,如時間上的自由性,學習活動的選擇性等等,這就需要教師用心鉆研教材,力爭每一節課都與以往不同,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針對不同的課型,依據不同的內容,采取課堂內與教室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社會,以更為有效地熏陶學生的情操,提高全新思維能力。如在講授九年級《精神的三間小屋》時,可把欣賞的重點放在“理解小屋的深刻內涵”上,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當代學生,我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之余,有沒有給自己的心靈存放適當的空間?有沒有用自己的思維去審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不僅僅局限在文本內容上了,能更好地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發散開來。
三、善于發問的課堂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創新之門
善于質疑就是創新。首先,質疑要有針對性,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提前精心備課,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和本堂課要達成的目標來預設問題。其次,要有實效性,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有梯度,要環環相扣,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中,在質疑問難的環節中要有適量的難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動腦思考,才能激發學生深入探討的興趣,才能有創新思維的形成。如學習高爾基的《海燕》一文,通過學習三幅畫面展現了海燕的形象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文中描寫的其他景物各象征了什么?另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問題,不要一味相信書本和老師。
四、想象與聯想的教學手段,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
尤其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上,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從導語設計到最后拓展延伸,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在課前設計好情境導入,使學生帶著激情進入課堂。學習課文時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如講《天凈沙·秋思》一文時,在理解文本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夕陽下的鄉村畫面,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對“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景象,自己卻踽踽獨行,此情此景,會有何感想?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越燃越旺。
五、靈活多樣的作業布置,鞏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作業布置是鞏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的必要環節,新課程理念背景下,作業布置要靈活多樣,既要注重書本知識的鞏固,又要兼顧綜合實踐的體驗。學習《變色龍》課文時,可以這樣布置課后作業,第一,如果小說情節繼續發展下去,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迎面遇見了將軍的哥哥,兩個人進行對話,請把這段對話的內容寫一寫。第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變色龍的存在?請講一個相關的故事,讓學生盡情發散思維。在寒假期間可以安排學生搜集春節對聯,了解春節習俗,從而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在農忙季節,課后可以布置學生捕捉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田間畫面,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等等。讓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陣地。
總之,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要滲透在整個教育活動中。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深入地研究學情,把握教材,鉆研教法,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予的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