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妹 常嶺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臨床護理中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對其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8例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組本次研究,奇偶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34例,常規護理干預)和觀察組(34例,責任制護理干預),對比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臨床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的軀體功能(55.45±13.20)分、心理功能(51.56±11.23)分、社會功能(60.78±13.40)分、物質狀態功能(55.40±11.45)分低于觀察組(82.45±14.30)分、(80.67±10.20)分、(79.56±13.22)分、(81.23±12.31)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52%)低于觀察組(94.11%),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有利于患者預后。
【關鍵詞】責任制護理干預;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6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為了分析慢性腎衰竭患者臨床護理方式和效果,選擇6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常規護理為對照,探究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責任制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治時間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奇偶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和觀察組(責任制護理干預),每組各34例。對照組,23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范圍:最大值58歲,最小值32歲,平均為(44.38±4.33)歲。觀察組,21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范圍:最大值59歲,最小值31歲,平均為(44.72±4.38)歲。2組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統計學分析處理,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2)均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3)自愿入組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腹膜透析禁忌癥的患者;(2)意識障礙患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行責任制護理干預,方式如下:其一,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工作經驗和學歷等內容組建責任制護理干預小組。由本科室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組織會診,參與護理計劃的制定,嚴格執行各項護理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及時發現在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找出護理方案,開展護理護理技能的工作考核與培訓[1]。其二,對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心理護理。患者由于無法快速適應社會角色轉變、因生命而產生的懊惱感、無法適應血液透析等問題,出現一系列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強化與患者溝通,聆聽患者的傾述,結合患者的背景情況開導患者,感染患者,讓患者對治療和康復充滿信心。其三,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提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活動患者的患肢,避免患肢出現腫脹等情況。透析后,保證患者睡眠質量,避免患者過度操勞[2]。
1.3 觀察標準 參照《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醫證候分布的臨床研究》、《臨床血液透析學》,觀察2組患者的:①生活質量評分(采用GQOLI-74評分評定)、②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輸入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注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達,卡方檢驗。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對照組GQOLI-74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患者,通過血液透析方式代替患者腎臟的部分功能,以此消除患者體內毒素,改善水電解質平衡,環境患者心衰程度[3]。責任制護理干預通過建立責任制護理干預小組,強化護理管理,及時發現在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4]。通過心理護理,幫助患者適應社會角色轉變,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還可以提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根據本文數據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更高,由此說明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責任制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滿意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綜上所述,責任制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顯著,可以在臨床上予以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祝華敏.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遵醫行為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11):106.
徐會平.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2):152-153.
宋淑君.蕭氏雙C護理模式聯合人類適轉理論對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2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