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本文著眼于美術學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闡述了在美術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結合蘇少版美術教材具體論述了相關做法,即簡單分析,淺要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找準重點,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適當拓展,延伸中國傳統文化;動手操作,通過實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初中? ?美術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136-02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時時刻刻都能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文化,這些內容質量參差,往往呈現出淺顯碎片化的特征,長時間接受這些文化的熏陶,學生很可能會對“快餐文化”青睞有加,從而忽視那些需要用心感悟的內容,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發揮美術學科的特長,引導學生接觸、了解并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初步感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美術教師“一定要認真發掘教材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并通過認真備課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文化知識。”[1]蘇少版美術教材有許多教學內容都著眼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例如七年級下冊綜合探索單元的第五課《仕女·簪花》。《簪花仕女圖》是唐代周昉的作品,因為精細而傳神的描繪成了傳世經典,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所以教師可以以《簪花仕女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代的服、妝、飾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當前的美術教育界已經認識到,“開展以我國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有利于作為新一代祖國棟梁的中小學生了解祖國的優秀傳統,養成對傳統文化的持久興趣,逐步樹立保護、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志向。”[2]
正如前文所述,既然現代網絡十分發達,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前借助網絡簡單了解一下要學的內容,例如觀看相關的視頻介紹。當然,為了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先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然后給學生開列一個清單,供學生選擇。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課前了解,因為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采用一些活潑生動的方式來展示,所以能夠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這對教師落實后續的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仔細欣賞,體悟中國傳統文化
一幅名畫,就如同一篇文章一樣。文章是作家用文字講述文化,而名畫就是畫家用畫筆表現。只有仔細分析,才能讀出畫作背后的故事。當然,一幅畫作包含的古代傳統文化很多,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漫無目的地欣賞,只能走馬觀花。因此,如何確定一課的重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仕女·簪花》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感知古代的傳統文化魅力,同時發揮美術學科的價值,筆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古代服飾文化中的吉祥圖案及其寓意上。
(一)簡單分析,淺要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在教學之初,教師需要對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個大概的講解和推薦,讓學生有初步的印象,知道大概。以《簪花仕女圖》為例,告訴學生這幅作品精致地刻畫了6位唐代仕女在庭院中閑步、賞花、戲犬等生活情景。唐代女性雖崇尚“以胖為美”,但并不是滿身贅肉,而是身體凹凸有致。在《簪花仕女圖》中,6位仕女體態豐腴,富有高貴之氣。仕女掃眉黛、施鵝黃,在妝容上大膽艷麗,崇尚新奇時尚,其妝容表現出來的坦誠大度之美,闡釋了唐代博大包容,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
(二)找準重點,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因為和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因此學生難以體會,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聚焦相應的重點,例如唐代女性尤喜紅色,大概是紅色自古以來就有吉祥喜慶的吉祥寓意。《簪花仕女圖》中6位仕女,無論主人侍從,都有紅色衣著搭配在身。仕女們身著的服裝是古代傳統圖案紋樣美的集合體,如第二位仕女的纈長裙上就是團花圖案的四方連續紋樣,第六位仕女白地帔子繡有彩色云鶴的二方連續紋樣。
因此聚焦《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的服裝,重點放在服裝上的圖案紋樣及其吉祥寓意,再通過細致賞析,我們就能夠引導學生慢慢感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服裝之美,將他們原本以為很簡單、觀察不到的細微之美顯現并放大出來。
(三)適當拓展,延伸中國傳統文化
聚焦傳統文化的同時,教師切忌刻板,只顧將教學集中在現有的材料和內容上,我們必須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拓展延伸,借助課堂為學生打開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大門。例如古代除了服裝上的圖案紋樣帶有吉祥寓意,許多飾品中出現的吉祥紋樣也代表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中國傳統飾物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為:發飾、耳飾、配飾、手鐲、戒指等。在給學生講解每一種分類的時候,既要從《簪花仕女圖》出發,也要進行相應的知識點拓展;不僅要了解每種飾物經常出現的款式,更要告訴學生將重點關注上面精美的圖案以及圖案背后的吉祥寓意。如教材中“銀質蟬紋發釵”,先介紹釵的定義: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頭飾,功能和簪一樣;再提醒學生關注釵上的圖案是蟬紋,古人認為蟬是品行高潔的動物, 蟬在中國又是古代象征復活和永生,這個象征意義來自于它的生命周期。這樣一來,就能延伸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將一節課所學最大限度地拓展到日常生活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三、動手操作,通過實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單純的了解只能給學生留下一定的印象,想要讓學生真正對其有所感悟,并達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從美術學科的特點出發,設計一些動手實踐的流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一)設計帶有吉祥圖案的古代服飾,來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前所述,在欣賞《簪花仕女圖》時,我們已經介紹了服裝和配飾中吉祥圖案及其吉祥寓意。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設計這些服飾的時候,并不是隨性為之,他們也是有一套自己的設計方法。此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共同總結古代藝術家的設計方法,諸如古人在設計服飾時,運用象征或諧音,或者兩者相結合等手法。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在學生設計自己的作品前,老師最好能進行示范,并且提供較為細致的操作策略。例如,首先確定你想送出的祝福,其次根據你想送出的祝福選擇合適的形象,然后從服裝和飾品的分類中選擇一種,將吉祥的形象進行組合,這就用到了七年級上班學期《花的變化》中圖案的設計,可以是對稱的吉祥圖案,也可是均衡的吉祥圖案。為了學生更方便設計,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常見吉祥圖案的資料,要求學生利用現有資料,進行提煉和概括,作為我們的創作元素,對已有的形象進行重新組合。這樣通過利用傳統的吉祥圖案來設計古人的服裝和飾品,來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應該說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選擇。
(二)臨摹古人的名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臨摹經典之作是更深層次的欣賞。只有通過動手臨畫才可以起到更好地理解、領悟、掌握的意境,從而促使學生提高造型技巧,豐富繪畫表現力。在之前“造型·表現”單元中學生已經學過了如何繪畫人物,因此在臨摹《簪花仕女圖》時,學生可以用白描的方式,結合前面的教學,選取某一位仕女用鉛筆來臨摹。同時,還要提醒學生關注仕女的細節,觀察的越仔細,臨摹的越深入,這對于學生深層次的欣賞,體驗古代名畫的魅力會更有幫助。
(三)動手制作古代飾品,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動手制作一件古代飾品也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將其與體驗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古代飾品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圖案等方面都是很講究的,而學生的手工作品往往只是普通的一些取材,甚至是一些現成的材料,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如果要體現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求過高,只要學生的作品能夠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應當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深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牛金翠.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利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01):167.
[2]錢初熹.中國中小學美術教科書中的傳統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117-128.
[3]胡山華.民間美術作為藝術教育資源的實施策略——以淮陽泥泥狗為例[J].藝術研究,2009,(04).
[4]王俊鵬.淺談民間美術與初中課堂教育的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332.
[5]祁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成才之路,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