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明月
摘? ? 要: 思想政治課堂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用理論指導人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師生互相換位體驗、互相尊重愛護,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實現教與學的雙向良性互動。為此,思想政治教師要積極打造和諧的政治課堂,注重以情激情,流露情感性;提升師生參與,凸顯互動性;優化教學方式,增強活動性;完善課堂環境,確保聯動性。
關鍵詞: 和諧? ? 政治課堂? ? 師生關系
思想政治課堂是由思想政治教師與學生構成的有機整體,相較于普通課堂而言,思想政治課堂更突出其德育性,著重圍繞學生的思想素質、品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展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實踐過程,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經歷學生的內化認同及外化踐行的過程才具有實際意義,而融洽的師生關系則是保證這一過程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因此,政治教學要立足于和諧課堂的打造,只有課堂和諧,思想政治課教學才會實現雙向良性互動,育德任務才能“水到渠成”地完成。
一、注重以情激情,流露情感性
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從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看,思想政治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看重情感的激發與培育。缺少情感的政治課堂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師生間沒有情感的交互和共鳴,課堂就只是知識傳遞的“單行道”。作為德育課,思想政治課的任務是育德,它要讓學生在內化知曉的基礎上向外化踐行飛躍,而這一個過程離不開思想政治教師的道德品質和情感影響,以德育德,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和諧政治課堂的打造,需要政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動融入情感因素,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借助情感的遷移作用,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師的積極情感相關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理論學習就會變得更加生動。
具體來說,在教學觀念方面,盡管思想政治教師在受教育程度、專業背景、生活經驗等方面比學生要高,但在人格方面,師生是平等的。思想政治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轉變權威觀念,把學生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要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從教學評價看,思想政治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僅在學習上還在生活上教育、關心和幫助學生。要注意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方式,試圖激勵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聯系實際生活的興趣。從教學管理看,政治課堂不要絕對追求課堂紀律,而要適當地回歸學生,留有適當的空間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聯系實際生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一旦師生關系變得緊張,思想政治教師的課堂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應該盡量避免消極、批評的語言或動作,用理解、善意的言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二、提升師生參與,凸顯互動性
政治課本來就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術性課程,除了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課堂是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交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學過程便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知識傳遞和價值觀傳遞的互動過程。一般來說,師生互動的過程越是融洽,課堂教學過程越不會受到拘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容易得到發散,但是由于外界的壓力,比如思想政治教師授課的考評壓力、學生升學壓力、學生不重視思想政治課等,使得完全融洽自由的課堂互動幾乎不太可能實現,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加強課堂實際參與,根據不同的授課任務和課時容量,靈活地改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的互動性和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自己共同參與知識的探究和道德情境的體驗。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設置“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這五個版塊,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和發現,搜集體現相應版塊的典型事例,教師及時參與材料的篩選與討論過程,幫助學生挖掘與體會精神,同時加強課上的互動交流,指導學生探究五個版塊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在師生的和諧合作中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在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上自覺堅持愛國主義。
三、優化教學方式,增強活動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思想政治課程要“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課程”,通過一系列活動及結構化、模塊化的設計真正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想政治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學目標的需要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在活動設計、模塊探究方面的學法指導。
從教法看,思想政治教師應多使用活動教學法、體驗式教學和情境陶冶教學法,通過活動或者情境延伸思想政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空間。教學是師生共同發掘新知識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教或者學生單方面的學,隨著時代和學生身心的發展,學生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學生不再是“傾聽者”、“思想者”,而是“合作者”、“創造者”。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發現、激活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在師生、生生互動中交流和完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成為“主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從學法看,思想政治教師要注意使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法,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另一方面是讓教師從“指揮棒”變為“傳聲器”,加強思想政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采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四、完善課堂環境,確保聯動性
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和課堂教學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和諧政治課堂的打造,需要課堂軟硬環境聯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軟環境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班風、學風乃至校風等,硬環境則是指課堂教學必需及升級教學方式需要的教學硬件設施,這是課堂教學效果的物質保障。
首先從硬環境看,面對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師如果一味使用單純的口述講授,加上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只會讓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望而卻步”。因此,校方要健全課堂多媒體教學需要的基本的音像設備,保證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各種渠道暢通。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創造教學條件,強化多媒體教學的意識,提高多媒體教學在以往課堂教學中的占比,提高教學課件質量,“有聲有色”地向學生傳授政治理論知識,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另外,也要適當地調整思想政治課堂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合作與參與教學過程的程度,以往的課桌排列方式是標準的“秧田式”,學生互動合作的空間很難擴大,應適當增加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合作學習的小組人數,適當適時地采用圓形作為排列方式,消除空間互動障礙帶來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氣氛沉悶的現象。
再者,從軟環境看,要加強思想政治課堂學風建設。思想政治課堂的任務是將社會化的主流價值觀與要求內化為學生自覺的動機和意識,然后外化為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而這個過程需要在一定交往環境下完成。只有在自覺的互動交往中,理論知識才能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真正產生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構建學生的群體意識,讓學生在群體生活中學會認同教師傳授的政治理論觀點,學會保持良好的態度,尊重思想政治教師、尊重同學,形成師生合作氛圍和良好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陶永華.新課程思想政治(品德)怎么教[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焦秋洪.用對話打造和諧互動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