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性評價是一種以對話協商、相互協作、動態(tài)發(fā)展等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評價理念,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生成性評價能夠解決游戲活動中評價缺失的問題,激發(fā)學前兒童的美術學習興趣、藝術感受能力、團體合作意識等,促進學前兒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fā)展。因此,應以多元化的生成性評價方式、多元化的生成性評價主體、全面化的生成性評價理念等,優(yōu)化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生成性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教學活動的生成性研究”(688)階段性研究成果。
生成性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評價活動,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教師往往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要方式,忽視了兒童的藝術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等,不利于實現美術游戲活動的教學目標。因此,應當以生成性評價理念優(yōu)化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推進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改革。
一、生成性評價的內涵及特征
生成性評價源于生成性教學理論,學者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以建構主義、經驗主義、過程哲學等為出發(fā)點,提出了生成性教學理論。在多爾看來,教學過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是在教育者和學習者的互動中生成的,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平等的“首席”,而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隨著生成性教學的普及,與之相對應的生成性評價應運而生。從總體上看,生成性評價是一種以對話協商、相互協作、動態(tài)發(fā)展等為基本理念的教學評價理念及模式。生成性評價理念認為,教學活動在空間上是不斷生成的,在時間上總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在內容上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從總體上看,生成性評價具有動態(tài)性、創(chuàng)生性、發(fā)展性、對話性、差異性等屬性,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習得、技能掌握等,還關注學生的能力生成、情感體驗、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不僅注重對學生現有學習水平的描述,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潛力、進步程度等內容的評價。
從總體上看,生成性評價具有平等對話、多維預設、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等特征。首先,生成性評價以平等對話為重要前提。在傳統觀念影響下,灌輸式教學始終是學校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比較少,教師多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對待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很難建立足夠的信任和有效聯系。其次,生成性評價以多維預設為重要內容。在生成性評價中教師需要以動態(tài)生成的眼光看待學生,將教學評價變成不斷生成新的可能性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學評價引導學生的學習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潛力開發(fā)等,使學生的情感、意志、思想、認知等都能夠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此外,生成性評價以關注全面發(fā)展為重要目標。生成性評價是以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水平為基點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和成長,它要求教師以動態(tài)化、個性化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基礎上獲得成長。顯然,生成性評價是教學評價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優(yōu)化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教學。
二、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生成性評價的意義
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生成性評價能夠解決游戲活動中評價缺失的問題,激發(fā)學前兒童對美術游戲的學習興趣,促進學前兒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fā)展,這些對于學前兒童的美術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解決美術游戲活動評價缺失的問題
游戲教學是學前兒童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前兒童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所以許多幼兒園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美術游戲教學,這些美術游戲活動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評價體系缺失,教學評價活動較少,不能為學前兒童的美術游戲活動提供必要的教學反饋,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學前兒童美術教學的總體效果。顯然,將生成性評價引入學前兒童美術活動之中,能夠為學前兒童的美術游戲活動提供必要的評價標準,對于提高學前兒童美術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制定一系列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按部就班地開展美術游戲活動,導致整個教學活動喪失了游戲的樂趣,然而,將生成性評價引入美術游戲教學能夠優(yōu)化美術游戲活動,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1]。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前兒童對美術游戲的興趣
美術游戲活動是一種培養(yǎng)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意識的教育活動,所以教師應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意志、方式等體驗藝術,感受美,探索未知的生活和領域。但是在傳統教育理念及思維影響下,教師往往會按照既定的模式開展美術游戲教學,以命令式、終結式的方法開展教學評價,很少關注兒童的情緒體驗、心理感受等,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精神、參與意識等,也不利于實現美術游戲教學的目標。因此,應當以生成性評價優(yōu)化美術游戲教學的評價模式,激發(fā)兒童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提高兒童對美術知識、藝術活動的興趣愛好。
(三)有利于促進學前兒童的素質和能力發(fā)展
生成性評價并不是簡單的終結性評價,而是以學生的能力進步、知識習得、個性發(fā)展等為目標的引導式評價,將生成性評價引入學前兒童美術游戲之中,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提高學生對游戲活動的參與度,這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藝術想象力等,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個性成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生成性評價是學前兒童教學研究的新課題,將生成性評價引入幼兒園美術教學,有利于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推行,這些對學前兒童的素質生成和能力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應用生成性評價的策略
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中,生成性評價有助于促進兒童的游戲參與、改善游戲教學效果等,對于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以多元化的生成性評價方式、多元化的生成性評價主體、全面化的生成性評價理念,優(yōu)化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
(一)樹立全面化的生成性評價理念
生成性評價是以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學生個性等為目標的評價活動,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規(guī)則學習、技能習得等,還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態(tài)度、生活感悟、實踐能力。在學前兒童美術游戲的教學評價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兒童是否掌握游戲規(guī)則、是否學會美術知識等,還應當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藝術能力、合作意識、學習進步情況等。因此,在美術游戲活動中,教師應當樹立全面化的生成性評價理念,將兒童的游戲參與情況、知識習得情況、藝術能力培養(yǎng)、學習習慣養(yǎng)成等都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以積極的評價活動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在游戲活動中可以讓兒童講述每個同學的表情都是什么樣的,創(chuàng)作以同學的表情為主要內容的“喜怒哀樂圖”,然后對兒童的“藝術作品”進行鼓勵性評價,這樣往往能夠激發(fā)兒童的美術興趣、培養(yǎng)兒童的藝術想象力[2]。
(二)建構多樣化的生成性評價方式
美術游戲和學前兒童的本性是相符合的,它能夠豐富學前兒童的藝術體驗、藝術想象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前兒童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產生許多教師預設的框架之外的“意外情況”。這些“意外情況”可能會給教師帶來某些困擾,但是卻能夠反映出學前兒童鮮活的、真實的學習情況,為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提供無限可能。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就是學習者在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關系中建構意義的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交互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學前兒童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學習評價理念,將學生的能力習得、興趣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等作為游戲活動評價的重要目標,在評價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的藝術感受能力、藝術想象能力、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等,切不可用固定的標準或框架評價兒童的行為“對不對”“該不該”等。第斯多惠就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學生知識與本領,而在于能否激勵學生、喚醒學生、鼓勵學生等。如果教師以“畫得是什么呀?”“亂七八糟的”等評價學生,就會對兒童幼小的心靈產生較大傷害,也會使美術游戲活動喪失自由、寬松、活潑的氛圍,使兒童喪失美術興趣和學習信心。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大聲呵斥是人的原始本能的反應,教師應當避免這種粗魯的行為,也不要急于給孩子負面的、定性的評價。因此,教師應當采用溫和的語言、贊揚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以生成性評價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和個性發(fā)展[3]。
(三)采用多元化的生成性評價主體
在美術游戲活動中,多數教師都認為學前兒童年齡小、不懂事,不知道什么是對錯和好壞等,都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方式,由教師來評價學生行為活動的對錯、好壞等,完全忽視了兒童自己、同伴等在游戲評價中的作用。其實,這種做法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為兒童有著自己的生活小天地,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心理感受,他們不僅關心老師的評價,還非常關心同伴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因此,在美術游戲活動中教師應當樹立多元化的評價理念,將自我、同學等作為重要的評價主體,以更好地建構生成性評價體系。比如,在游戲活動中當兒童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時,教師不要及時做出對錯、好壞的評價,而應當讓小朋友們進行評價,提出意見和看法;也可以讓兒童說說自己的想法,講講自己的行為對不對,這樣往往能夠更好地促進兒童進步[4]。
生成性評價是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活動的重要評價方式,也是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應當將生成性評價引入學前兒童美術游戲教學之中,提高美術游戲活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樓必生,屠美如.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9.
[2]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9):3-8.
[3]隗峰,王輝.生成性教學理論及其應用要求[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7-119.
[4]石晶晶.學前音樂教育中生成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146-147.
作者簡介:
譚芳,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