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翠
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標是要學校、企業、政府、學生、社會各方達到“多贏”。但是目前我國校企合作還處于初期階段,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專門的立法保障。校企合作的地區差異大,發展不均衡。為此,該文重點闡述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方式、國外保障立法的經驗及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為我國校企合作保障立法提出建議,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立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b)-0-02
各大高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校企合作注重培養人才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在企實踐,使得學校與企業達到資源信息共享。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其中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著重應用,因此校企合作尤為重要。但目前我國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還處于民間狀態,缺乏法制保障。該文重點闡述校企合作模式、國外保障立法經驗、校企合作存在問題,提出合理的保障立法建議,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保障立法的研究提供依據。
1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方式
1.1 共建教科研和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和實訓基地是“產學研”相結合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相關文件指出,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企業支持下的產學合作項目申報在逐年增多。對于學校教師可借助企業資金支持進行課題研究,成果應用到企業生產中來,共享研究成果。對于企業可將生產線或組織架構搬到學校,學生在校內得到實訓,完成教學內容,做到企、校、生資源共享。
1.2 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工學交替
一種是工讀輪換制。學生按不同專業年級、學期學年進行輪換。另一種是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學生在企業被全日雇傭,頂班勞動,通過在企業上課、討論等方式將學習和勞動內容聯系起來,學生在校學習系統課程,在企進行技能訓練,這種模式在德國的一些職業院校很普遍,但在我國一些院校還需進一步完善。
1.3 校企互動的訂單班模式
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并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教學。企業優秀管理者到校授課,學校派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針對不同專業,與合作企業開展訂單班模式,校企共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實習、就業相結合。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以發展。實現各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1.4 校、企、政深度融合模式
在國外校企合作中,政府對企業和學校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對企業免除部分稅務,鼓勵其積極性,保障合作穩定。我國政府可采取鼓勵措施,提高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在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給企業提供“定心丸”,正確引導創新型企業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
2 對國外校企合作保障立法的借鑒
德國是利用法律手段構建校企合作的代表國家。德國聯邦政府在1969年頒布實施《職業教育法》,還相繼頒布《企業基本法》《職業教育框架計劃》《職業教育條例》《職業培訓條例》《實踐訓練師資格條例》《勞動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實行三級政府管理方式。要求學生在學校里接受技能教育的專業知識,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與我國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有一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德國雙元制培訓有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組織,有協作支持,這樣的培訓既具備職業資格認定的法律保護,又得到統一考核和標準的質量保證。
日本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是立法。分為3個階段:一是二戰前立法創立和發展時期;二是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時期,頒布的法律更為全面;三是20世紀70年代后的發展時期。尤其第二階段頒布的法律較為全面。通過立法來管理和協調企業與院校關系,不僅強調企業在教育中的作用,還形成了該國企業辦教育的特色,從法律層面上保障了企業職教在日本職教領域的主體地位。立法不僅為日本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而且為完善其校企合作環境提供幫助。
澳大利亞是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其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作為提供專業技能的教學體制已在澳大利亞全國得到認可和互通。學院本身有良好的國家交流平臺、合理的培訓方式、豐厚的教育資金等優勢,因此為技術與繼續教育提供了規范的教育保障。
美國合作教育是在國家立法支持的前提下進行合作教育辦學,在教師教學及專業設置上實用性更強、形式更多元化。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價值觀及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對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起很大作用。
3 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3.1 合作體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無法治保障
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還處于民間狀態,盡管已出臺很多政策來支持校企合作,但在國家層面上沒有專門的校企合作立法,一些地方僅是口號支持,無實際行動,缺乏合作內在動力,沒有經費保障,勞動準入制度難到位。
3.2 合作形式層次淺,教育內容狹隘,缺乏互惠機制,缺乏有效政府引導
校企合作僅停留在低層次協議框架上,對于企業真正參與辦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把實際應用問題納入到教學中來的現象較少,各方只考慮自身情況,缺乏大局意識,缺乏政府有力引導。
3.3 教學體制有待改革,學分互認難度大,教師在企在校的職稱互認問題大
學分互認有一定困難。怎樣以量化形式評判學生在企業實踐而得到的學分,怎么把學生學習情況認證到企業實踐中來還需磨合。學校教學計劃制定和企業對人才需求標準之間存在差距。對于教師在企業鍛煉達到何標準可定為“雙師型”教師或有相應職稱晉升空間沒有明確規定。
3.4 地域發展不均衡,學校之間差異大
校企合作在各省差別大,學校之間發展參差不齊。東部沿海地區省份實施較早,寧波市早在2009年制定《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立法提供資料。但全國范圍內立法水平還很有限,立法不足造成校企合作無章可循、無法可依。
4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保障立法的建議
解決校企合作問題的途徑就是立法。完善原有法律體系,確立法律方面基礎問題,除政府層面的法律、法規制定及政策的引導,還需學校、企業和政府間的協調。
4.1 盡快出臺配套法律法規,明確各方法律義務
盡快出臺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專門法律,明確調整對象及各方權利義務,并以法的形式加以規范,突出對政府責任以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引導措施。參與校企合作應成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學校而言要有相應的考評依據,對于學生要有規范的行為準則。
4.2 校企合作應采用合同示范文本
校企合作最多的領域是學生實踐。在實踐中,學生、家長多數不懂法律,主要依靠校方維護其合法權利,而學校、企業多為法人,起草協議文件難免有一定難度,因此應由教育部牽頭起草協議,對各方細則做出完備的規定,供各方參考。
4.3 加強校企合作立法的輿論力度
通過宣傳使企業認識到參與校企合作益處,使學校跟上社會發展,進而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相掛鉤,政府要加強輿論監督,對企業和學校進行監管。加強立法的輿論力度,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各方做到有法可依,為校企合作立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楊詩雨,應斌.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立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9):181-182.
[2] 尚帥利.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