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雖然兩岸交流程度加深,臺灣同胞對“中國認同”并沒有因此得到加強。因此,文章站在通識教育的角度,從通過三維分析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狀,提出國家認同的提升需要借助通識教育理念優勢,并且多方共同努力,使臺灣青年在享有教育機會的同時,保證其所受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全面性、真實性。
關鍵詞:通識教育;臺灣青年;國家認同
臺灣問題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許。隨著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兩岸雖迎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但臺灣民眾的“中國認同”不升反降,尤其臺灣青年一代的“國家認同”,嚴重與主流意識相背離。與此同時,臺灣的通識教育形勢卻一片良好,由此,結合通識教育背景,針對臺灣青年國家認同現狀,提出具體且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通識教育與國家認同
通識教育不是要求學生每個領域的知識都“通”,而是面對不同學科,能夠相互通融,遇到問題時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收集資料,與人交流合作,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與專業教育相對,目標是培養跳出專業局限,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專精型人才。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以培養“全人”理念為核心的“自由教育”。在臺灣,通識教育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各大高校后,其發展總體呈穩步上升趨勢,逐漸顯示出兼具時代性和本土性的特征。
“國家認同”是某個體或者群體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要素形成的認知、評價和情感。從其本質屬性來看,楊研學者認為國家認同既有相對穩定性,又有一定的變易性。一方面,從血緣系譜、歷史文化傳統到疆域邊界、語言、宗教等這些構成國家認同的基礎要素,皆為本質性存在,很難改變。因此人們的國家認同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另一方面,國家認同是認同主體對客體自發形成的心理活動或者具體實踐。換言之,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是自主選擇地主觀能動性的過程。由于這種主觀能動性,臺灣民眾會存在心理取向不穩定的可能。
通識教育和國家認同二者相輔相成,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通識教育是歷史和時代潮流的結合體,是高校教育方法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識教育能夠幫助未來臺灣的中堅力量—受教育的臺灣青年以一顆“與時俱進”的心態合理地去認識、包容甚至吸收非本土文化,從而達到提升國家認同的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國家認同的形成和提升則需要臺灣青年以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知識為支撐,以通識教育“全面發展,成為“通才”的理念為指導,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就不會存在偏差或者脫離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現象。
二、臺灣青年國家認同現狀以及通識教育帶來的轉變
從世界范圍來看,由于兩岸關系具有特殊性,無先例可循,有必要從三維視角來分析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狀,即通過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和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
(一)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主權意義維度的國家認同本質就是對“一個中國”的認同。目前,臺灣青年對自身身份認知由“橄欖型”變為“金字塔”狀態,即極少數臺灣青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少數人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但絕大部分青年將自身定位為“臺灣人”。據“臺灣競爭力論壇”2016年6月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認同比例降至46.8%。由此可見,“臺灣人”身份認同占據多數,臺灣青年“一中”認同狀況不容樂觀。其次,在統“獨”問題上,無論是在兩岸各方面實力相當還是存在差距時,支持“兩岸統一”人數始終少于支持“臺灣獨立”的人數,而且支持“臺灣獨立”的比列呈上升趨勢,明顯有走向分離主義的苗頭。
(二)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一國兩制”政策是兩代中央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方法。然而,在“港澳”成功實施的前提下,“一國兩制”在臺灣卻沒有機會充分展現其特有的制度優越性。大多數人認為“一國兩制”是中央專門為解決港澳問題設計,臺灣民眾片面的認為“一國兩制”不能解決臺灣現實問題。其次,由于“一國兩制”的實施未經過臺灣民眾表決,造成“中央強制實施一國兩制”的假象,讓臺灣民眾,包括臺灣青年,誤認為中央想要借“一國兩制”之手“矮化吞并”臺灣。再者,出于兩岸和平發展的考量,中央轉變對臺發展策略,在重要涉臺官方文件和講話中提及“一國兩制”的次數和頻率大幅減少,臺灣社會據此認為中央已經放棄“一國兩制”。因此,臺灣青年認為中央施政不民主,從而不承認中央政權,抗拒中央管理。
(三)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臺灣青年基本不認同大陸社會主義政體。由于對中央政權存在誤解,臺灣青年對認為中央領導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不民主的制度。另外,臺灣青年生長在資本主義環境,在未能接受全面客觀的社會主義知識,普遍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相矛盾,二者不可能在一個國家之下和諧共生。
在教育界,通識教育在臺實踐和探索將近65年,使得臺灣青年擁有全面的知識,理性的認知能力,其“融會貫通”的指導思想使得臺灣青年具備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受臺灣民眾信任的“臺灣競爭力論壇”在2018年10月18日公布民調數據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臺灣民眾達58.3%,創近六年來新高;臺灣《遠見雜志》針對“臺灣民心動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46.3%的人愿意來大陸發展,且越年輕、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想來大陸發展的想法。
三、歸因分析
政治上,臺灣的政治制度主要來源于美國,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民主政治,國家領導人的選舉采用多黨輪替執政。而大陸政治制度源自蘇聯,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民主專政下實行一黨執政多黨參議。以通識教育的眼光來看,臺灣執政黨的理念以發言、政策、方針的形式灌輸給臺灣青年,具體言行措施在社會傳播過程中,無形中就在影響臺灣青年的意識形態。尤其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矛頭直指大陸政治體制,給臺灣民眾留下“社會主義不民主”、“一國之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無法共生”的印象。
文化上,臺灣被日本占領期間,對臺進行長達50多年的皇民化運動,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乃至姓氏等方面全面實施同化政策,目的是強化日本認同,從根源上斷絕臺灣和大陸的思想維系。受“改造”后的臺灣民眾成為臺灣青年的長輩,在家庭教育中,臺灣青年受“日式”文化的熏陶,潛意識中便將自己劃為日本人。
此外,媒體和“臺獨”的因素也不容忽視。由于臺灣媒體的政治化和商業化,媒體對“兩岸”的報道并非“兩岸”本身,而是經過篩選和修飾過的“兩岸”。這個“兩岸”很有可能是“扭曲的”、“夸大的”、“失實的”。但它總是被當作真實存在傳播給臺灣青年。在大眾傳播無孔不入的今天,臺灣民眾不知不覺地就被“同化”了。
“臺獨”不僅是一股政治勢力,他引導的更是一種意識形態。在臺獨的各種形式中,“文化臺獨”是臺獨分子扭轉臺灣青年主流國家認同主要方式,也是最具有破壞力的方式。20世紀末,臺獨勢力在臺灣文教部門占據主導地位,“臺獨”思想不斷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政策等形式蔓延。例如,1988年,李登輝變本加厲,發布一系列“去中國化”教育言論及政策;蔡英文“取消祭奠中山陵”、“推行母語教學”、“刪除文言文經典著作”等。不難看出,“文化臺獨”使受教育的臺灣青年知識缺失,甚至走向歧途,既違背通識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也會導致臺灣青年對“中國認同”陷入瞻前顧后的膠著狀態。
四、提升策略
首先,兩岸雙方需要轉變發展理念。對于內地來說,在了解臺灣青年思維方式的前提下,面向臺灣青年群體有針對性的開展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活動,將大陸取得的成就以及兩岸集體記憶以交流的形式展現出來,喚醒其國家認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信息輸出的同時,大陸也需傾聽臺灣青年聲音,尊重并保護臺灣本土文化,使其真切感受到大陸的關懷和民主。對于臺灣青年,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理性認識大陸,在實踐中探索真理,改變傳統印象中大陸不民主、不文明的刻板印象,為樹立正確的認同觀奠定基礎。
其次,借助通識教育優勢,優化學校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增設歷史課程。將真實、客觀、全面的臺灣與內地的歷史知識以課本為載體,課堂為表現形式傳輸給臺灣青年。幫助青年一代了解臺灣和內地之間的淵源,填補其漏缺的知識,同時也能夠使其透過歷史的鏡子洞察“臺獨”面具下的真相,從根源上切斷“臺獨”分子將青年一代作為傳播對象的想法。再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精英教育,對于各學校優勢專業,先經過前兩年的通識教育,再挑選出通識課程階段最優秀臺灣青年進入精英專業。如此一來,既保證青年精英思想層次和專業能力高度一致,又給未來兩岸的發展提供契機。
最后,建立媒體監督機制,構建良好的媒體輿論環境。臺灣當局應建立完善的媒體監督機制,讓犯了錯的媒體人與普通人受到同樣的懲罰,而非冠以“新聞自由”而對其無限放縱,才是改變臺灣媒體之亂象的根本。接著,兩岸應當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的特點,在繼續增強傳統媒體傳播力的同時,努力開拓傳播渠道,盡快構建兩岸共通新平臺。
參考文獻
[1] 何秀煌.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74.
[2] 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03):64-68.
[3] 余婷婷.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 2014.
[4] 暨愛民.國家認同建構:基于民族視覺的考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5] 楊研.地域主義與國家認同——民國初期省區意識的政治文化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 李龍.港臺青年國家認同的三維分析[J].社會科學文摘, 2016(05):43-44.
[7] 蘇頌興,黃偉偉,張祖謙,李秘.臺灣青年“一中”認同與兩岸發展[J].青年探索,2014(03):24-31.
[8] 王治國.“一國兩制”在臺灣遭遇的誤解與挑戰剖析[J].現代臺灣研究,2018(04):1-7.
[9] 莊吟茜.“一國兩制”在臺灣的污名化:剖析與澄清[J].臺灣研究,2016(01):31-38.
[10] 張順.臺灣文化認同的潛在危機探析[J].臺灣研究, 2016(03):76-81.
[11] 何博儀.臺灣媒體亂象淺析[J].南方電視學刊,2014 (01):115-116.
作者簡介:趙月(1993.02- ),女,漢族,江蘇泰興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港臺地區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