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要】近幾年早期教育專業越來越得到大家廣泛的關注,早期教育發展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我國早期教育專業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國家對于早期教育專業的規范和指導還處于起步階段。筆者首先分析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早教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背景,然后從“早期教育師資培訓”和“核心素養下課程體系建設”兩個角度入手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性歸納和總結,最后提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早期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創新點。
【關鍵詞】早期教育 核心素養 課程體系建構
【課題項目】本文是2017年山西省規劃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早期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中期成果(GH-17169)。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06-02
目前我國每年新生兒人口約有1500萬之多,有0-3歲嬰幼兒約有7000萬,伴隨“二胎”政策的開放迎來新一輪生育高峰。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國家、社會和家庭所重視。但是我國早期教育專業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國家對于早期教育專業的規范和指導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個院校都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對于早教市場的分析構建屬于自己特色的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因此早期教育專業發展亟待規范。
早期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分析、專業的發展要求以及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來共同得出的,所以在課程設置中圍繞早教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來建構課程體系,能夠目標準確、課程全面、適應需求,更好的實現專業的發展、人才的發展。但是目前還沒有針對“早期教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相關文獻,因此本文從“早期教育師資培訓”和“核心素養、課程體系建設”兩個關鍵詞來探索研究現狀。
一、關于早期教育師資培訓的研究
筆者通過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通過總結分析發現關于早期教育的研究開始的很早,但是大部分都集中于醫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數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筆者重點研究了以“早期教育師資培訓”為核心的文獻,得出如下文獻綜述。
(一)國外早期教育指導師的培訓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前蘇聯、法國、瑞士等國都意識到0歲嬰兒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教育低齡化發展。①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的開端計劃(Head start)除了向嬰幼兒及家長教育敞開送一系列課程這外,對開端計劃機構中的師資入職標準、師幼配比、資質認證都有一系列的法規作保證。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縮寫為NAEYC)制定的高質量專業教育工作者的標準和要求,為培養高質量幼教工作者提供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②同時1991年與美國師范教育者協會共同制定了美國0-8歲兒童教師的任職資格標準。因此對于0-3的師資標準及培訓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究。英國也通過了《早期教育專業教師身份標準》,并設計制定了早期教育專業教師EYPS培訓項目,目前EYPS培訓項目已經成為英國學前教育教師的黃金標準,并且是唯一獲得政府授權認可的學前教師培訓模式。③北歐國家挪威早期教育師資培訓經歷了一個由混沌一體走向專業化、大學化的歷程,杜麗靜《挪威早期教育師資培養的有益探索及啟示》文章重點闡述了挪威早期教育師資培養在目標體系、課程建設、教育實踐、外部評估方面做出闡述,其中培養目標是以學會學習、基于研究、具有完整學習觀為核心,挪威早期教育師資培養共劃分為三個類型:普通早期教育師資、薩米地區早期教育師資和早期特殊教育師資。
上面一些國家對0-3歲早期教育的做法和觀點為我國早期教育的發展及研究提供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與理論基礎,尤其是在政策建設、課程理念、實踐模式等方面有其先進的部分。但是國外和我國國情不同,國外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0-6、7歲,其包括力0-3的早期教育和3-6、7歲的學前教育,所以對于0-3歲早期教育專業的構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不能照搬,盲目學習。
(二)國內關于早期教育師資培訓的研究
我國早期教育在近幾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理論研究己經深入到了0-3歲早期教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關于嬰幼兒心理的研究、早期教育理念研究和腦科學的研究等,而關于早期教育師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現狀調查為主。從知網數據來看,關于早期教育師資的論文搜索結構集中在現狀調查與分析上,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來結合當地早教市場特點總結歸納本地早教教師現狀特征,如翁治清和梅晉華的《我國早期教育教師專業勝任力的探討與研究》、王福蘭《省會城市早期教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與建議——以太原市為例》等等,并根據現狀提出一些建議。
第二,群體心理研究類。早期教育指導師或親子教師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群體,有其硬件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許多學者集中在研究早期教育指導師的職業倦怠、角色定位等,如秦旭芳和王楠的《我國嬰幼兒托育師資角色定位與職業發展規劃》等。
第三,高校關于早期教育專業建設研究。高校早期教育專業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國家對于早期教育專業的規范和指導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個院校都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對于早教市場的分析構建屬于自己特色的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研究中也以現狀調查為主,對于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大部分都沿用學前教育專業的模式,如張敏的《高職院校早期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以H校為例》、龍明慧《師范院校0-3歲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究》等。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在中國知網文獻總庫中,以課程為主題,并含核心素養主題檢索全部的文獻資料,研究課程與核心素養主題的文獻共218篇,其中期刊論文211篇,學位論文7篇,盡管整體研究成果總量不大,但從2016年起,數量呈現明顯的急劇增加,也反映了這一主題的研究關注度較高,屬于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國外核心素養的建構
“核心素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被廣泛地關注和提及,并受到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7年啟動“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簡稱DeSeCo)跨國研巧項目,最終出版《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提出了涉及“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等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框架。
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該報告基于人本主義的思想提出核心素養,并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應重視發展“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等七個維度的核心素養。
在基于核如素養進行課程建設的研究上,國際組織、部分發達國家己經進行了諸多探索;核心素養在德國、挪威、瑞典、芬蘭、丹麥、波蘭等許多國家己經被當成教育目標的重要來源,并規劃成為重要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架構,推動課程改革。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在國內研究中,“核心素養”一詞早期被理解為某一學科所要求的核心素養,是基于對學科要素的分析得出的。后期我國臺灣學者蔡清田提出“核心素養”不僅是“共同的素養”,更具有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核心價值,因此上升是每個人獲得成功生活與功能健全社會所必須具備而不可或缺的“關鍵素養”。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提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我國學者在對國際核心素養框架和課程體系建構借鑒學習的基礎上,對我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進行了理論思考。辛濤、姜宇等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進行了研究,提出在核心素養的遴選時要遵守素養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三個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要的核心與課程體系相互關系呈現三種模式,即核心素養獨立于課程體系之外的美國模式、在課程體系中設置核心素養的芬蘭模式以及通過課程標準內容設置體現核心素養的日本模式,并認為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應至少包含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質量標準四部分。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進行課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材料。基于核心素養的早期教育專業建設的相關文獻很少,這是由于我國早期教育專業和核心素養兩方面都是處于發展初期,因此需要積極探索。
三、總結及研究展望
當前我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模式探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各學段可以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要求。我國早期教育專業建設工作才剛剛起步,理論研究滯后,更重要的是0-3歲嬰幼兒的發展研究與早期教育專業研究存在脫節現象,早教專業師資匱乏,對于早教指導師的認證標準及培養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早起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分析、專業的發展要求以及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來共同得出的,所以在課程設置中圍繞早教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來建構課程體系,能夠目標準確、課程全面、適應需求,更好的實現專業的發展、人才的發展。
注:
①羅莫.0-3歲兒童:偉大的小小研究者(世界學前教育組織“0-3歲兒童優質教育”項目簡介(任培曉編譯,趙振國校).幼兒教育(教師版).2007.2,12-13.
②張敏.美國發展0-3歲早期教育的經驗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7).
③胡恒波.英國早期教育專業教師EYPS培訓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參考文獻:
[1]閆慧峰.“5+3”模式下五年制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效果研究——以某地方醫科大學為例[D].山西:山西醫科大學,2016.
[2]龍明慧.師范院校0-3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1.